轨交车站进出口处的指示牌太多,乘客往往要停下脚步才能看清楚 见习记者 陈意俊 摄
在同济大学交通大楼底层大厅内,一块信息指示牌上标明了每一层有哪些房间见习记者 孙中钦 摄
上海部分公共交通枢纽站的交通指示牌有问题,同济大学的一些学生开动脑筋——
“行人换乘引导系统”指明方向
为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的各行各业都在提高服务质量。在本市部分公共交通枢纽站,有一个问题存在已久,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交通指示牌上信息模糊,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上海的公共交通将挑起输送观众的重担,为此,换乘指示牌应该“变变样”,更好地为广大来沪参观世博会的人服务。为此,同济大学的一群大学生以专业角度进行了调查,并找到了专业的整改方案,开发出“行人换乘引导系统”。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上,“行人换乘引导系统”得到好评。
交通指示牌涉及多个学科
上下班高峰时,在人民广场的轨交枢纽站里,贴在墙上的换乘指示牌常常被行人挡住,挂在头顶的指示牌稍不留神就错过了,许多行人因此找不到方向。
上海南站内,交通指示牌同样让人头晕:一块悬挂指示牌上面布满了各种信息——商场、公交站、轨交换乘站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因为信息太多,常常有行人在牌子下驻足观看,造成了入口处的客流拥堵。
人民广场、上海南站……这些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站每天都有大量人流进出。可是,就连经常乘轨交的人也常常在枢纽站里迷失方向。究其原因,是枢纽站的配套设施——不少换乘指示牌混淆不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交通指示牌,看上去是件小事,却引起了同济大学一群大学生的关注。交通工程专业的女生张帆告诉记者,在询问上海南站的工作人员后得知,南站在设计和放置指示牌时,没有请专业人员参与,只是“凭感觉”安放。
张帆说,可别小看了安排这些指示牌,从专业的角度看,其中涉及建筑学、环境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于是,张帆和同学们组成了创新设计小组,花了近两年时间实践,动手做问卷调查,设计样品,模拟实验,以设计出更合理的换乘指示牌。她介绍,设计一个合理的换乘指示牌,需要多领域协同合作。首先,它与交通有关,这需要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指示牌与其安放的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次,涉及建筑空间学专业,因为指示牌放置的位置与它能发挥多大作用密切相关;最后还要引入心理学,考虑到看指示牌乘客的心理活动。
张帆的团队汇集了交通工程、环境心理学、建筑空间理论等专业的同学,可谓“跨专业合作”。
研究团队首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询问乘客,得知他们对指示牌存在以下不满:
■枢纽内的指示形式过于单一。现有枢纽内的行人引导标示主要有悬挂式灯箱、墙壁式灯箱等几种简单形式,在一些换乘大站甚至见到了将白纸或纸板贴在墙壁上指引乘客的现象;
■换乘设施利用率较低。由于行人驻足观看指示信息,枢纽内部分指示牌前人头攒动,造成拥堵,影响了整体客流的行进速度。指示牌设置过于频繁,且全天点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人性化程度不高。换乘指示系统中很少考虑到外国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换乘系统引入建筑学概念
除了提出建议,张帆的团队还根据专业优势,发明了一套新型“行人换乘引导系统”。
张帆介绍,“行人换乘引导系统”的核心引入了建筑学的概念:人类视线正前方88度到130度范围内的物体最容易引起注意,指示牌应该尽量放在这个区间内。同学们根据这个理念,确定了指示牌摆放和信息发布的最佳位置:同一块牌子上,最易引起行人注意的是中间偏上部分,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那里,乘客就不会找不到方向了。
还有,乘客在不同的地点,需要不同的信息。比如刚出轨交车站,他们想知道上面还有几层,每层各是什么路线;到了出站检票处,他们想知道共有几个出口,通向哪里,各在什么方向;到了出口处,才想了解周边的交通信息。如果指示牌能够按照这种顺序提供信息,就能够满足乘客需要了。
张帆的团队发明的“行人引导系统”,先在同济大学交通大楼内做了试验。记者在交通大楼底层大厅内看到,一块落地式的全楼信息指示牌上,标明了每一层楼各有哪些房间。在指示牌的底部,是底楼的整体平面图,上面用红点标明行人现在的位置,行人要去哪里一目了然。另外在每个上下楼梯口,有每一层楼的信息指示。这样分层、分类的信息指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帆说,通过探索,团队成员的想法更全面了。大家期待有一天,上海的交通枢纽能够用上他们的“行人换乘引导系统”。
对上海交通设施,大学生们还有新的建议:交通枢纽站应该为妇女、儿童、残障人士提供专门的候车区。因为,单身妇女在深夜容易碰到安全问题,小朋友看不到高处的指示牌,残障人士则需要盲道、触摸板等方法获得信息。
【焦点关注】
交通指示牌的6个问题及对策
经过调查,大学生们总结了现有交通指示牌的6个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问题指示牌设置在枢纽的商业区附近。这些商店门前行人的密度原本就很大,把指示牌安放在这里,不但没有起到指引分流的作用,还影响了商店的正常经营。
对策应该把指示牌放置在远离商业区的地方,并尽量减少指示牌的信息内容,方便行人获取信息,同时行人也不用在指示牌前停留太长时间。
问题指示牌的文字与箭头信息相矛盾,让人们无所适从。
对策调查问卷显示,行人最希望看到的指示信息是“文字+箭头”的组合,这起码要求指示牌上的文字和箭头信息统一,它的功能才能发挥最大化。
问题指示牌类型的选择不合理。在一些换乘大厅,指示牌做成了落地式,位置显著,但是整个大厅空间大,一旦人流拥挤,落地式指示牌很容易就被人阻挡,使需要获得信息的人找不到指示牌。另外,由于指示牌上信息较多,要求指明的方向更精确,所以单纯用平面指示牌并不合适。
对策可以采用半悬空式的指示牌,让行人容易找到。另外,可以把指示牌做成三面的形状,就能使指出的方向更为明确。
问题进出口处信息太多。信息量大的指示牌常常位于进出口处,这些地方客流量大,如果不少人驻足看信息,进出口处就会人流堵塞,大大影响枢纽站的运营效率。另外,指示牌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路名与换乘信息混在一起,影响乘客出站后的选择。
对策将指示牌上的信息按类型分好,在靠近出口处的不同位置安放悬空式的指示牌,在分流行人流量的同时,也可以让找不同信息的乘客各取所需。
问题指示牌风格不同。同一条走道内,前后两块指示牌风格迥异,没有形成体系;有些牌子上有临时贴的补丁,十分不美观。还有些指示牌上包含的信息是重复的,行人在潜意识中会反复确认信息,由此导致了通道内的人流堵塞。
对策枢纽中的指示牌最好从字体、大小、配色等都能够有一定的统一性,代表枢纽站特点,并配合环境和灯光。此外,指示牌在设置的时候还应考虑日后信息更新的需要。
问题主次不分。候车站台上的电子指示牌屏幕上大部分是广告信息,只有25%左右的空间是用来预告列车到达时间的,这导致了重要信息的字体小,行人离屏幕3米外就看不清上面的列车信息了。
对策调整屏幕上广告与列车信息的所占比例,对不同线路列车的到站信息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区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