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来,杜大卫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搜寻着那些写错的,令人尴尬的英文标志牌;他还检查餐馆的菜单,教当地人说英语,做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帮助这个城市为奥运会做准备。
据法新社20日报道,杜大卫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66岁的美国退伍陆军上校,2001年,他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贸易系任客座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大卫在观看中国京剧时发现一个被错译的单词。在场的很多外国人都哈哈大笑,而很多中国人却不明就里。这件事触动了杜大卫,他特意致信相关部门要求重视英汉翻译工作。杜大卫写这封信时正值中国申奥成功,公共场所正需要规范英语标识。2002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程找到杜大卫,希望他能帮助纠正北京各种不规范的英语标识。杜大卫欣然接受。
经过杜大卫多年的努力,北京大街小巷里数以千计的不规范英文标识得到了更正,许多中国式的表达被地道、易懂的英文所替代。北京市政府为此还将其列入北京奥运火炬手的名单中。杜大卫在北京还有一个称呼——“英语警察”,因为他修改了无数个众所周知的错误翻译,有些错误简直离谱到能让人笑掉大牙。比如,他曾经帮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公园改正了错误的英文译名,原来它被错译为“种族公园”。他还把“东大肛门医院”的错译更正为“东大肛肠医院”。
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从2002年开始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让1/3的北京市市民到奥运会的时候都能讲英语。特别是在奥运会期间,大量的志愿者将在700多个信息亭提供服务。此外,他们还开设了翻译热线。
杜大卫认为,从整体上来说,这项计划是成功的。当然也有局限,并不是每个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何况,中国人太多,即便是教会了几百万人,也只是全体人口中的很少一部分。但是,中国人这种努力学习第二种语言的精神应该值得人们去评说,他说,“巴黎人试图教他们的出租车司机学第二外语吗?我们在美国做这样的事情吗,让他们学中文或者西班牙语吗?”有一次,杜大卫发现一个餐馆招牌上的英文翻译漏洞百出。当他指出来后,餐馆的老板立即把招牌撤掉。杜大卫说,“中国人不想让自己丢脸,他们希望在奥运会时一切都很美。”▲
《环球时报》 (2008-08-21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