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房地产企业“价值中枢”的土地储备也并非多多益善,大幅圈地有可能成为地产商的负担。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回落,房地产企业拓展土地储备的速度正在放缓。
业内专家指出,相对于2006、2007两年的“圈地高潮”,今年房地产业在土地购置方面的投资降温,因土地增值而获得收益也将减少;强调开发效率、财务安
全和扩张稳健的企业将更显示出优势。
谨慎拿地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土地储备规模的大小,而是如何消化土地,平衡土地储备和开发资金的问题;因此,谨慎拿地也成了地产商经营中的主题词。
万科A(000002)执行副总裁肖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土地已经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这一判断,万科合理放缓了拿地节奏,更加强调成长的质量和财务的稳健性。她对记者说,“为防止占压资金、降低周转效率,万科不主张过多的项目资源保有量。”
新湖中宝(600208)总裁林俊波也坦言,公司土地储备的扩张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为规避盲目扩张和财务风险,公司主动放弃了好几块看中的土地;其中有些地块公司已经跟了较长时间。”
业内专家认为,去年的高价拿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市场情绪过于亢奋,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不过由于行业景气度的持续回落,房地产企业拿地扩张也趋于谨慎。
中投证券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土地开发与购置增速放缓。北京、上海、深圳土地开发面积和购置面积的规模和增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上海的下降趋势非常显著。
统计局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5月份,全国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6.42,比4月份回落0.46点,同比下降1.35点。
今年1至5月,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放缓;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较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费用18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7个百分点,从而影响全市开发投资增速放缓。
在上海,前五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1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20.9亿元,增长1.4%。
在广东,1-5月,土地购置费用172.69亿元,增长19.4%,同比放缓81.4个百分点。由于销售低迷,房价下跌;土地购置价格明显下滑。前五个月购置土地面积1483.28万平方米,折合每平米1164元;同比下降17.5%。
土地市场“降温”
与前两年地产商对土地趋之若鹜形成对应,今年全国土地市场已明显有所降温;业内预计,“面粉”贵过“面包”现象终难持久。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土地市场流拍土地超过50块,不少土地以底价成交。这一现象在南方城市更为普遍。
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统计显示,今年1至4月,该市共出让居住性用地9宗,仅有3宗成交,其中一宗还是限价房用地,土地出让市场继续了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萎靡。其中4月份,深圳两次公开出让居住用地,分别有5宗和3宗土地。不过两次拍卖均只有一块土地成交,其他6宗全部流拍。
在厦门,6月8日的一场土地拍卖会上,往日的拉锯竞争已难得一见。竞拍的12幅地块只有7幅成交,流拍5幅,成交最高楼面价为每平方米5126元;其中面积最大的地块位于岛外集美区,因无人报价而流拍。流拍的还包括位于岛内思明区观音山片区的一地块,这已是该地块的第二次流拍。
土地拍卖的冷清情景同样出现在一向炙手可热的京城。今年1月16日,北京迎来了首次土地集中入市,当天有7块土地招标、挂牌出让,与大家的预期迥异,参与的开发商寥寥无几。就连最为大家看好的来广营乡清河营村1号地,和位于四环以内广渠路15号地及“鸟巢”附近的黄金地块南沙滩东路3号地也遭到冷遇,3地块仅有6家开发商参与投标。更让人意外的是,广渠路15号地竟以流拍告终,成为自2002年北京土地实行公开招拍挂以来,四环以内地块首次出现的流拍。
5月27日,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两块挂牌出让的土地成交。此次出让的两块土地,其成交价均高出起始价不多。目前,北京仍有数块土地未结束挂牌竞价。其中,朝阳区一些地块,至今无开发商报价。由于市场走势依然“徘徊”,北京原本预计的2季度土地供应潮,可能将再次延期。
同样,上海、广州、南京、天津也多次出现了类似情形。从“地王”频出到流拍,地价下行压力也日益增大。
戴德梁行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土地流拍,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收缩房地产贷款和楼市持续低迷,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没有能力拿地;另一方面由于楼市持续走低,开发商信心不足,拿地十分谨慎。另外,国家通过对闲置土地的清查整顿、对延期开发土地的增值部分利润征收税费等措施,都让地产商感到盲目圈地将面临很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