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新闻中心2008年5月11日电: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又称“T3”)还未问世,就赢得无数期待与赞誉。2月29日刚一启用,就被称为“北京的会客厅”和“新国门”。一个多月过去,对南来北往的中外旅客来说,T3外表的美轮美奂依然难掩运作之初的瑕疵,为此,本报北京新闻中心5名记者特地前往这个“会客厅”,现场体验,纪录不足,希望T3在奥运来临前夕,能够变得更加灿烂、无瑕。
“这里真是太漂亮了,这个建筑真是很壮观!”在到达大厅,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麦克先生对记者说。阔别两年后再度来到北京,麦克惊喜地形容T3美丽得好像电影里的太空船,而且餐饮等服务比较令人满意。
图1:2008年3月25日,晚霞中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当日22时至次日4时,三号航站楼实施第二次转场,70余架飞机转入这座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新航站楼运营。民航资源网资料图片,摄影:民航资源网网友“冰凉”
“小火车”无提示,不知何时下车
不过,麦克表示,这里太大了!尤其是飞机着陆以后,先是长时间的地面滑行,而后要坐摆渡车,进了航站楼还要搭“小火车”(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最要命的是“小火车”里没有提示,旅客不知何时何地下车,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事实上,记者近日也多次到新航站楼接人,大家一致的体验是:从飞机着陆到离开机场,乘坐国内航班而且没有行李的旅客,要半个小时;如果是国际航班,再有行李,旅客就要一个多小时。每一个人都在说:这里太大了!可见,“大”并没有提供方便。
标识一大堆,独缺“到达”、“出发”
T3的面积几乎是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Hong Kong Chek Lap Kok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下简称“香港机场”)一号航站楼的两倍。如此宏大的航站楼对旅客来说,另一个困扰是很容易找不着北。所以,标识细致到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记者当天从停车楼出来,刚坐上电梯,就听见抱怨:“这电梯标识写了一大堆没用的,就是没写接人应该到几层,送人应该到几层!”仔细一看,果然“派出所、餐厅、银行、卫生间”等都有标注,就是没有“到达、出发”的提示。还有,电梯是哑巴,没有语音提示,也没有盲文标识,这对伤残人士不太方便。
对此,我们5名记者分头检查航站楼里的标识。得出的结果是:如果留心观察,标识还是清楚的,但必须要“留心”,因为标识不够醒目。比如一个指示在哪里办登机手续等内容的“重要提示”,只是用易拉宝广告牌竖在问讯处旁边,很容易让人只当作商业广告牌,而被忽略。
体验一:登机廊桥空置,旅客“土法”摆渡
图2: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内休息座椅太少,常常挤满旅客。
T3航站楼当前具备75个廊桥登机口,292个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到2015年,吞吐量将提升到每年运送旅客7600万人次的规模。照此推算,T3每年来往的航班量可达58万架次,高峰时段每小时飞机起降达124架次,即1分钟起降2架次,届时将跻身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从候机厅窗户望出去,大多数廊桥登机口形同虚设,因为许多飞机着陆后,都往往停在没有廊桥的停机坪,旅客须坐摆渡车才能到达航站楼。为何放着这些现代化的、又方便旅客的设施不用呢?记者4月底将问题提交机场有关部门,5月初得到的答复是:“这段时间很忙,还要准备很多活动。”
另外,“记者提出的问题涉及部门不止一家,有些问题比较专业,需有关人员提供专业答案。”而今,时间又过去了约一个星期,记者再没有等到任何答复。也许,那些活动还没搞完?旅客的不满再多也要耐心等待。
体验二:抵京先练“爬坡”,出T3需一小时
图3: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让游客往往走到腿软。
T3刚刚启用不久,因为只是几个航空公司的航班搬了过来,加上一号、二号两个旧航站楼亦在同时使用,因此走错航站楼的旅客为数不少。另外,转机的旅客也常常需要在3个航站楼之间穿梭,免费摆渡车于是成了T3新的服务项目。
在T3一楼的摆渡车站,记者眼看一辆大巴很快就坐满,挤得司机都上不了车。司机告诉记者:往返三个航站楼的巴士共有13辆,按每车每天跑14趟,平均7分钟一趟车,每辆车40人计,每天载客量多达7000人次。
由于此次记者无法进入安检以内的区域采访,旅客从走下飞机、提取行李,到航站楼出口要走多远不得而知,但是基本上要一个小时。从航站楼出口开始计步,走到停车楼要350多步,从停车楼走到车前又要200多步,粗粗算来,上上下下要400多米。
记者还发现,从航站楼出来,要推着行李车先走几十米左右的上坡,很是吃力。有趣的是,从停车楼出来,如果是送人,推着行李车,也要走几十米左右的小上坡。虽然有两条自动人行步道代步,但相比香港机场自动人行步道设计的宽敞,实在是让人感到局促不堪。
个案A:接驳火车“三不知”,香港旅客失望
图4: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内的无人驾驶的“小火车”,既无标示也没提示,旅客不知何时何地下车。
在到达大厅,记者截住刚刚从香港来的张先生,问起他对T3的印象,他笑笑:样子跟香港新机场很像,但内在服务差得很远。他细说,比如刚刚坐的那个接驳的“小火车”,无人驾驶,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可是去哪里要坐这个小火车?坐到什么地方可以下?多长时间一趟?什么时间开?都没人知道,既没有标牌提示,车上也没有语音提示。
此外,站台上有不少服务人员,可是没有人主动照顾旅客。一些外籍旅客发问,他们也听不懂,更不知道回答。
他抱怨说,旅客只能跟着人群上车,老老少少很多人挤在一起,没有地方坐,加上天气热,空气不好,很是痛苦。“还有那个无人操控的车门,总是在那里开关、开关……像是要夹人的样子。”本已经挤得满满的车厢,让站在门边的人紧张得要命。旁边站着那么多服务人员,用人先操控一下就不行么?等运行顺畅了再实行无人驾驶也可以嘛。他深深的感叹:先进的设备,这么漂亮的建筑,花了这么多钱,管理也要跟上,当前的情况叫人失望。
个案B:飞机着陆滑行时间漫长如同到天津
图5: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在今年3月底曾发生丢失旅客行李事件。
深夜刚刚下飞机的袁先生,虽是一脸倦容,但一听到记者的提问,就像找到发泄对象一般,连珠炮似地埋怨:“太不可想像了!我们的飞机落地以后在地面滑行了好长时间!我们自嘲说,要到天津了。可是停下来后居然还要坐摆渡车到航站楼……”“再说,夜里到北京,大家都想早点回家或到酒店休息,可飞机不走廊桥,从落地滑行到坐大巴在机场转,总共将近一个小时……本来听说国航已经搬到T3,以为可以直接上廊桥了,谁知还是这样子!听说是为了省钱。”
他还表示,在入境的地方,大家排很长的队,可旁边有个写着“北京奥运通道”字样的值班通道,却无人排队,因为不知这是为谁开的,所以没有人敢过去办手续,“这是不是对资源的浪费?再说,上面的电子显示牌是可以更改的嘛,没有特殊需要时,就把它换成公众使用的不就行了?”
个案C:打包行李要么死等,要么死走
图6: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电梯标识不清,连哪一层是“到达”或“出境”也不清楚。
记者尾随了几位出发前要打包行李的旅客,发现提供打包服务的柜台在大厅中央只有一个,很多人在此排队等候。打听后得知,等待是无奈的,因为另两个可提供此项服务的柜台相当遥远,分别在大厅内的最西侧和最东侧。旅客要么排队,要么走很远的路去打包。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如厕上。中部的卫生间,人多得要排队,清静的卫生间又远在航站楼的两边,不排队就要远征,对内急的人来说,也是苦事。
记者手记:细节决定成败
图7: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内的“机场重要提示”摆放位置不明显,而且字体太小。
T3航站楼非常宏大,其标志性的设计足以让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中国人感到自豪。但是作为一座公用型的建筑,User Experience(客户体验)才应是建筑设计者和管理者的第一诉求。
从启用之初,外国旅客抱怨T3的星巴克和麦当劳没有机磨咖啡,到发现洗手间卫生隔板松动、脱落,再到3月底爆出105件原本随客机返港的行李不知所终的事件,人们似乎逐渐从“大就是美”、“全球第一”的自我陶醉中清醒,转而关注这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包括标牌指引的清晰程度、接驳火车的服务质素、机场人员的英文水平、自动人行步道的设计宽度、办理入境的便捷程度……只有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才最能体现机场管理者的智慧;也正是这些人性化的点滴,才绝非是可以复制、套用得来的,也才是决定成败的最关键。
一个好看,但使用不方便的航站楼,不应该是北京的T3。希望现在的不足仅仅是管理还没到位,希望未来的T3,在让国人为它激动、为它自豪的同时,也能让每一位旅客由衷称赞:“World‘s the biggest, World’s the best(世界最大,世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