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13时30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做客人民网时表示,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的指示牌使用外语,是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误区,是外语对我国母语的侵占。王登峰介绍,目前国家语委正在呼吁维护母语主体地位,有可能要建立专门机构规范外语使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谈到外语与汉语关系时表示,随着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外语,而且外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外国的文化、科技,作为工具使用。但是,现在外语的使用有些越界。“比如说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的指示牌,在地名的标志上开始用了中文和英文的混杂,用汉语拼音来界定它的专名,通名用的是英文,比如大街、街道、路,不是汉语拼的‘大街’,而是用‘Street’,哪个桥不是用‘桥’的汉语拼音,而是用‘Bridge’,这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误解,以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越高,使用外文的频率应该越高,其实这是没有关系的。”
“换句话讲,当你标记一个中国地名的时候,你不使用自己的发音,比如用汉语拼音就是‘西直门桥’,这个建筑就叫桥,就叫西直门桥,不叫‘西直门bridge’这使得我们在现代语文生活中外语有点侵占我们汉语的主体地位。另外还有很多人做报告的时候,讲话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经常用上一些外文的词,字母词、缩写词,比如GDP、WTO,现在电视台都叫‘TV’,而不叫‘电视台’,这些都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到了今天,我们可能就要在构建和谐语言生活里,我们汉语的主体地位和外语的学习和使用之中,应该有更多的协调。”
王登峰表示,现在国家语委呼吁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就是外语使用管理机构。“这不是说要限制大家学习外语,而是要限制在公共社会语文生活里面如何使用外语,既能够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同时又维护母语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