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区域,内置独立康复中心和拥有13台自动升降液晶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这是铁东区常青街道九处社区的“一站四室”。从最初那个不足16平方米的小房子到今天的“一站四室”,社区不仅是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是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第一服务平台。
改革开放30年,我市社区建设从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市共有305个新型社区、1170余名社区干部,85%的社区换届实行直选,参选率平均达到90%以上。
随着企业失业人员走向社会,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城市贫困群体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城市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对居委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2002年,铁东石河社区在全国率先实行户代表选举,迈出了我市民主选举的第一步。2005年,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立山区灵西社区在全省第一个实行直选,利用这次换届选举机遇,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的意见》,创新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用机制,公开招考社区工作助理。通过依法选举、资格认证、公开招考、民主竞争、择优入围、考核培训等办法,使全市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结构得到优化,文化程度、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从2004年开始,我市加大社区硬件建设的工作力度,采取“结对子”帮建社区、利用国家实施“星光计划”的补助资金等方式带动社区建设。目前,全市社区建设已呈现出各县(市)区各具特色、全面开花的局面。铁东区在社区硬件建设上提出“三个一流”的规划,即要有三分之一的社区达到国家级先进、三分之一的社区达到省级先进、三分之一的社区达到市级先进,并突出“一街一品、一居一色”的建设原则,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社区建设。铁西区加大了高标准示范社区建设力度,对社区用房的外部颜色、社区标牌、社区标识、社区制度展示牌进行了统一,新建和改建了20多个高标准“一站四室”。立山区拿出社区“一站四室”配套资金800万元,用于扩大社区面积和填补社区办公等服务设施,目前已有新风、红旗、红光等15个社区扩充了社区“一站四室”的有效面积,社区用房面积达到8000余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多渠道投入社区环境改造和社区用房建设资金5亿多元,社区环境和社区用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社区“一站四室”都达到省规定标准,社区“一站四室”平均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485平方米。
多年来,我市一直把社区服务作为“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实施“便民工程、物业工程、关爱工程和情感工程”构建服务体系,方便居民生活,开发就业岗位,打造人文社区。全市开通了96100、96777市民求助电话,各县(市)区都设立了市民求助中心,街道设分中心,社区设求助站,初步建立起市、区、街、社区四级市民求助系统。建立经常性捐助站点和扶贫超市299个,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5亿元,并及时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通过采取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和驻社区单位与贫困户结对子等形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开创以市民求助中心为中枢,以保安、保洁、零售商品配送和家政服务四大公司为服务载体的具有鞍山特色的“一个中心四大公司”社区服务模式,每年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实现社区就业人数2.5万人以上。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50个、社区服务站303个、“四大公司”315个,社区服务网点13386个、社区志愿者组织343个,发展社区服务种类60多种,有13.8万失业人员实现社区就业,90%的老社区实现了开放式物业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区、街、社区四级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