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北京天坛公园健身时,发现一条主干道旁多了一面醒目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步行健康大道”,还指出,这条主干道从东到西的距离为2200米,是一条适合健步走的路线。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的多家公园,包括朝阳公园、景山公园、陶然亭公园、龙潭湖公园等有这样的“健身大道”。
小小健身标志牌,就像一个个“地标”,更像无声的“教练”,让来锻炼身体的人们方便不少。通过这样的提示,一来可以准确地计量出自己健步走或慢跑的距离,从而能把握运动量;二来如果配合手表等计时设备,还能控制运动强度。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500米的环形健身“跑道”每50米在地面上设立一个标示牌,可以方便人们“量着步子健身”;在香山公园爬山路线的两旁,记者还看到很多人性化的健身小贴士,比如“步行时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以下为宜”等,让游人倍感温馨。
健步走或慢跑是不少人锻炼身体的首选项目,而公园又是很多人健身场所的首选之处,特别是中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更热衷的健身房、俱乐部等,公园里虽然环境优美,但却没有专业的健身器械,没有巡场的健身教练。虽说走或跑再简单不过,但把它们作为健身方式,同样需要科学的引导。
而事实上,对于公园中的健身主体中老年人来说,平时通过网络等方式接触科学健身知识的机会要远少于年轻人。这样一来,广大公园若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健身地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小投入”往往能换来老百姓健身的便利与科学这一“大回报”。
如何让“小投入”更加行之有效?记者认为,首先,作为全民健身主要“阵地”的公园要明确服务的意识。在修建健身路径的同时,不妨让健身提示在公园中“遍地开花”,让来锻炼的人们时不时都能得到科学的提醒与“呵护”。
另外,健身提示的设置要考虑到主要的“受众”群体——中老年人,在设置之前充分了解他们的健身需求。因而,提示的语言要简洁、通俗易懂,内容也要实用、丰富,甚至可以贴一些示范性的照片。这些提示必须人性化,并且要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让老百姓“一学就会”,甚至能“现学现卖”。
设置“健身地标”,可以说是公园提供利民服务的一块“处女地”,不仅值得公园自身更好地开垦,也渴望吸引到广大健身专家的研究“触角”。若能做好健身提示,无疑能为公园的优美景色“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