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的现代环境与建筑艺术设计

2009-03-22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传统中的现代环境与建筑艺术设计

摘 要:我们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现代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只要满足当今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设计,即使没能在形象上表现出传统的意味与哲学,我们仍可认为它是富于今天“中国精神”的环境艺术设计,我们所追求的“中国精神 ”是中国历史上汉唐那种如鹰凌空,龙潜羽翔的大度与自信,是一种历史与现代的流露,是对各种异域它邦文化的接受同时又敢于发展的态度。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同时只有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设计 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 建筑 功能 形式 传统的 民族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比建筑的范围更大,比装饰的概念更深入。它是新兴学科,又是系统工程,广义上即以建筑的界面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涵盖了室内设计、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设施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行为的设计和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几乎涵盖当今所有的专业,胜过一切传统的考虑,它不仅包括环境心理学、环境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建筑物理学、美学、结构力学、材料学、文化生态学,还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气候、人文、地域等等。

室内设计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方式。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实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以现代设计美学为原则,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以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结合为宗旨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一种设计活动。室内设计的任务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以满足人类的使用功能需要。同时,室内设计又是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具体反映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反映人类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意识,并以特定的艺术方式,满足人类的精神功能需求。所以室内设计的成果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充满人类的心智的活动。必然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一种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在室内环境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及个体对室内环境的认知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而设计过程也就是特定的设计语言来促成这种表意的过程。

我们有些年轻人 ,在谈到西方现代设计和文化艺术流派时,往往出现一种倾向是,在他们慷慨激昂的褒扬新的设计思想和观念的同时,就认定了旧的事物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似乎新事物的诞生就注定了旧事物的灭亡。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这种逻辑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时代文化的象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会因时代的更迭而消失殆尽,它们会“凝固”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平静的注视着历史的潮流奔腾向前。现在主义的诞生并没有古典主义的光辉,相反它却成为了现代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也并非像詹克斯所断言的那样——宣告了现代主义的灭亡,相反,它在像贝聿(yu)铭、盖里这样伟大的设计师的推动下,以坚定的步伐迈进了21世纪。事实上,现代主义设计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大量的丰碑。它在实践中所确立的一些创作原则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某种积极的和进步的意义。

现代主义运动与历史上的艺术演变不能截然分开,这种演变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从遥远的过去深入到当前的现实。正是这样,新事物的诞生始终以旧事物的存在为前提,无论哪种风格哪种流派,只有当它被视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意义。现在主义自诞生以来已有余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各种流派的纷争、跌宕,充满了理论和实践探索精神。然而,西方人看问题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富于批判精神和革命性,惟其而易偏激,所以“短命”,而中国人则常回首传统,常常被传统的光辉照耀的看不清前行的道路,惟其而求平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为形象的比喻。

一、关于现代主义设计的言说

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已度过了它的不惑之年,当人们回眸一个世纪的辉煌时,那些激情澎湃的、令人沮丧的、热烈的、冷漠的、壮丽雄伟的、卑微低俗的“成果”,让这个世界变得异彩纷呈,恰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自70年代开始,人们不断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争论的焦点大致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现代主义设计中历史性和时间因素的消失;

(2)对形式服从功能的质疑;

(3)对环境和人性的重新认识。

1、现代主义设计中历史性和时间因素的消失

a、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崇尚简洁反对装饰,他站在反对传统、反对历史的立场上,视装饰为一个民族素质低下的标志和罪恶。这些言辞虽然囿于偏颇,但为给新事物以“奋力争得自由”,过激的言辞也许有它的历史理由,简洁的设计最初给人以震撼的力量,除了在“古典时期堆积起来的”罗可可之风日渐颓糜之时 令人耳目一新之外,在设计上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给它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在另一个方面造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断裂,人文环境中未来拥有的历史感和时间性 ,被日趋统一化和雷同化的倾向所冲淡。人们在世界各地到处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所谓“国际主义式样”实为“国际主义雷同”,密斯的less is more(少即多)被文图里斥为less is bore( 少即无)。80年代以前的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至少在两个方面给人留下了缺陷:

(1)历史文化的消退——人们在它的面孔上阅读不到古典主义那撼人心魄的历史文化的分量。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所起到的新作用消除了艺术方法的历史性,变革了艺术方法的内涵,使环境终于象工厂中的产品一样被到处“复制”,人类文化的激情被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所遮蔽,而“仅仅为陵墓和纪念碑保留了审美属性”。

(2)当形式充分体现生活的需要时就不可能再承认价值的永恒标准。 

 

b、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压抑——现代主义设计的普及化,使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许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受到了压抑和摧残,地方的传统文化被视为愚昧的象征,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轻视,使世界环境日益趋同。“如果听任目前的危机继续发展就可能迅速毁灭历史”。我们在勒·柯布西埃的《都市规划》一书中仿佛听到了他在70年前发出“恢复古代宁静”的呐喊 。



2、对形式服从功能的质疑
形式服从功能是现代主义设计普遍遵循的原则,百余年来的实践似乎证明了它的真理性。遗憾的是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还是让这条“普遍的原则”在历史的发展中露出了马脚;P·柯林斯认为:“现代主义运动的盛行,在功能的旗帜下,使片面的技术形式形成一股表现主义的狂热。R·格拉斯 顿认为:“功能”二字的含义不清,不可能应用功能观点去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环境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这种功能。具有讽刺一为的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践在某些方面似乎背离它的初衷,他起初反对任何设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所有形式都应是功能的产物。但在 Hi—tech派的作品中则常常出现了炫耀技术的非功能性的构件,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装饰语言。阿尔多罗西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功能主义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功能本身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被确定,影响形式的决定因素不是功能,而是结构、构造,即类型和规则。他指出:功能是一个变量,在历史中,功能是变化的,不能成为形式的组织者,而形式结构却有着恒常性。这是在每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的事实。按类型学的观点,对形式起支配作用的不是功能,而是结构和构造的要求。功能不能提供形式,仅仅提供产生形式的动机。

3、对环境和人性的重新认识。
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然而这“又是患难与迷茫的时代,沧海桑田,史无前例……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到自身的生存。在发达地区,建设性的破坏史料不及、屡见不鲜。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伴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人们往昔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已被囚禁在玻璃和钢铁制造的“牢笼”之中,现代设计标榜“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但在环境设计方面,恰恰忽视了人与环境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由于技术的通用性,其雷同僵化,反传统的缺陷明显的显露出来。我们已经听到人们从旧金山发出的对高层建筑的抗议:“制止将我们的城市埋葬在墓碑群似的天际线下”。当然这些现象并不表明现代主义设计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而是警示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自然和环境做出新的思考。

1992年7月的一天,当济南老火车站在众多反对声中被先进的定向爆破技术拆除,悄无声息的倒下了(而周围那些呆板的建筑物未受任何影响),这座典型日耳曼风格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公共建筑倒在的是“拆”的风潮中,每次路过现在的济南火车站,仰望着出站口那抢眼的xx病防治中心的广告牌时,不知道您的心里作何感想?

“拆”作为城市建设中必要的方式本无可非议,但是当人的审美标准被统一尺度后,“拆”变成了一种破坏的手段。用北大一位教授的话说:“我们正在毁灭环境,不是用革命、也不是用暴力,而是用建设。”而老百姓对此戏称“China”——“拆哪”。

在这种“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口号下,北京、上海、济南、成都……一大批拥有自己特色和文化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在地平线上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千篇一律,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没有了之后,凭借几张图纸和一二十年的功夫,一个个新的城市,新北京、新济南、新成都……就从地平线上诞生了,可这与原来的北京、济南、成都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是我们天天向世界宣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延续千年的文明古国。

反映在建筑上,中国所特有的传统的人文精神,建筑特色在这种现代的结构下消失的无影无踪。追求“高”和“大”是中国现代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一种诠释。在这里,古代建筑传统的精神已经彻底的消失了,重视的是设计的经济性的使用功能。而这种实用性和几何型往往很难与环境取得协调的发展。这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犯过的“国际风格”错误在我国正大行其道,而且势头不减。

十六世纪以后,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思维不断进步,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样,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们要结合它的科学性,以科学美为前提,表现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完善科学美,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环境艺术实用功能与科学审美功能达到统一。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谐调关系却逐渐产生恶化。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被禁锢在我们自己建造的机械的环境中。在现代都市这样复杂的生活空间里,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人类最本能最深层的需要-----。所以环境艺术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状况早些年就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他认为“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融合为一体”。⑴这无疑是对经典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整合,明晰了环境设计的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此外,在一些具体施工的环境设计项目中,往往以盲目选择高档装修材料来掩盖设计的缺陷,甚至为弥补规划失误,而随便添加离题太远的雕塑作品乃至水体,绿化等。这种表面的装点办法,绝非正确之道,只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倘若设计没有着眼于或没有体现其整体空间构思意境内在联系的话,则会导致东拼西凑、杂乱无章、乱贴材料等毫无章法的肤浅效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哲理是颇能点破这个因果依存关系的。论及环境空间的创造,就不能不关系到人的参与,弄清人与空间的关系,对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强烈要求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环境艺术,已必然成为当今设计的主要趋势。因此我们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的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

结束语: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样,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们要结合它的科学性,以科学美为前提,表现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完善科学美,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环境艺术实用功能与科学审美功能达到统一。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发挥“中国精神”。

下一篇:

江苏省标识行业协会三届五次会长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上一篇:

浅谈设计与传统历史和发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