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砚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首批博士研究生。他在博士在读期间,就独立撰写出了国内第一本《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与科学》杂志主编等职务。在学术研究上,李砚祖一直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和学术传统,同时又密切关注世界范围的人文等学科的发展,尽量汲取和掌握当代优秀人文学科新思想、新方法,来建构具有中国学术力量又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的“大文化”学科理论体系。这一高瞻远瞩的观念,使他在设计艺术学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由于他善于思考,每年都有大批原创性的论文发表,陆续编著并出版了《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国艺术学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学研究》、《创造精致》及高等学校美育教材系列丛书中的《造物之美 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著作,推动了中国设计艺术学学科的发展。
28日下午三时至五时,由关山月美术馆、深圳雕塑院、深圳大学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联合主办的“四方沙龙”公益性系列学术讲座”今年第二期(总第四十三期)正式开讲。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李砚祖将为市民讲解《设计的故事》,地点设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验教学楼214多功能厅(深圳大学南门附近)。作为一名有影响的设计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如何看待设计艺术教育的成败得失?如何看待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产品设计如何做到有品位、有特色?26日,李砚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设计教育首先要培育创造力
“文化广场”:中国现在的上千所高等院校中大多数都有设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有几十万,现在设计行业的市场也很大。您怎么评价现在的教育模式?设计类毕业生是否符合实际需要?
李砚祖:我们的设计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某种程度上确实改变了我们产品的落后面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高校中设计教育蓬勃发展,从硬件及设计基础等方面看,我们设计教育界的条件不算差,但现在你看有几个叫得响的设计大师?原因就在于我们只重视技能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老师用学美术的方法教设计,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育、能力的培育;而学生只盯着设计方法,不重视同企业、产品、生产任务直接联系。设计的特点是创造,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培育创造能力。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市是汽车之城,当地的设计教育就主要围绕汽车产品服务,学生有机会培育自己的动手能力。现在全国的设计教育是哪个专业好办就上哪个,结果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脱节。
“文化广场”:深圳前不久刚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称号,您怎么评价深圳的设计行业?深圳设计如何走向世界?
李砚祖:深圳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城市起步最初是靠三来一补的加工业,最初产品设计的概念来自境外。事实上,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设计的重要性无时不在,因为我们加工一双耐克鞋,产品的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都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拥有的产值可能仅占全部产值的六分之一。现在深圳愿意以设计为突破口发展自己,很有远见。深圳在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对深圳产品突破瓶颈实现升级换代很有意义。当然,设计并不是万能的,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要协调统一,应该把强调设计看作是全面发展经济文化战略的一部分。
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才能立足
“文化广场”:设计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看到很多设计总是在模仿……
李砚祖:设计不仅仅是产品设计,也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人类文化本来就包括两方面: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经过设计的产品,包括家具、陶瓷、漆器等,文物当然就是文化之物。不过现代设计同传统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方式改变了,过去是手工方式,现在是大机器生产方式。
没有民族文化身份的设计就不可能有高品位,也不可能在世界立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平面设计开始进入国际领域,可以说有代表性的、领先的平面设计总是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包括汉字、图形符号、皮影及其他传统标志等,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就是根据汉字及古代钱币设计出来的,这种表述方式是自己的,也是外国人不能取代的。
“文化广场”:您有一个观点:做设计要用文史哲的眼光和方法?
李砚祖:中国设计要发展,必须要有文史哲的基础。现在许多设计师只学习到设计技巧,缺乏思想。看一件设计产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就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也好,文人也好,虽然工作对象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传统文化,设计在使用、创造上最终回归哲学。我们当代设计某种程度上来看同文化是相脱离的,设计师只看见物,缺乏文化品位。要知道设计本身不是目的,设计要为人服务,对人、对生活的理解必须上升到文史哲的高度,这样的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