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珠海老地名 不应忽略的城市记忆

2009-07-05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逐渐消失珠海老地名 不应忽略的城市记忆

  珠海 “原地名”现在只能在公汽巴士站牌上,及很少的路标指示牌上看得到,但是也寥寥无几。

  

  今年46岁的吴流芳住在山场村的回迁房里,这位从小生活在山场村的村民,对已经逝去的村庄怀着深深的眷恋,说起珠海的地名变迁,他不禁感叹万端:再过几十年,也许没有人知道珠海还有外神前、北岭、华子石,现在这些古老的村落已经被现代化的社区代替,地名已经变成美丽湾、岭秀城、华南名宇。

  鲍姓三代人的寻根路

  吴流芳说,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招牌,地名的使用没有期限,可以几百年一直沿用一个地名。珠海离港澳很近,许多华侨的祖地就在香山,改革开放以后,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华侨寻根谒祖,还是怀念着那个“老香山”,但因为地名的变迁,回来寻根却找不到故乡。

  30多岁的山场村后人鲍国安,他的爷爷就是从这个村庄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然后在新加坡工作,故乡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结。这位老华侨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找到故乡,故乡就在族谱里记载的“香山山抵埔”。这本《鲍恒启堂族谱》中写道:“香山有山抵埔分而为界,涌场前后又分而为白石”。鲍国安的父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山、珠海到处寻找,但没有人知道 “山抵埔”在什么地方。1998年,鲍国安到东莞工作,闲时就到处寻访,他去过中山石岐,珠海白石等地,但一问到山抵埔人们都摇头。2006年的一天,他到家乐福购物,那时候山场村正在拆迁,城隍庙和祠堂就显出来了,他就走到村里问何处有鲍氏祠堂,然后又问“山抵埔”,终于有人告诉他山场就是山抵埔,鲍氏六世祖鲍永寿就葬在山场村后山。鲍国安捧着族谱一个字一个字地印证六世祖墓碑上的名字,一字不差!山场村就是他们一家三代漂在海外的根。鲍国安十分兴奋,2006年12月回乡祭祖,在鲍氏宗祠磕头的时候泪如泉涌。但遗憾的是,他的父亲已经去世。

  吴流芳说,如果这个地方不是频繁地改变名字,鲍氏三代人的寻根之路也不会如此漫长。据吴流芳介绍,在南宋孝宗年间(1175年),鲍氏一世祖鲍允瑜带领族人迁居于此,这块地方就叫 “山抵埔”,大约在现在的大镜山水库附近,宋末元初分散而居的鲍姓家族聚集起来,这个地方就叫香山场,而取山场的名字是民国时候的事情了。

  珠海应该保留古老地名

  有关人士认为,一座城市的地名不要改得太快、太彻底,否则人们很快就会遗忘这些古老的村落。像华子石这些古老的村名最好保留下来,如果不能保留下来,也要在每一处村庄的遗址前立一块碑或牌匾,说明这个村庄的历史,让人们一目了然。

  市民王先生曾经去过欧洲,他说欧洲许多城市无论如何变迁,地名一直沿袭下来,但丁故居的那条街名沿用至今,门前的一草一木都没有改变,更别说建筑物风格和大门朝向。后人走到这里,都可以领略到几百年一脉相承的文化气息。

  他说,珠海应该保留古老的地名,拱北、前山都是有来路的,梅溪村、翠微村极有诗意,读来唇齿留芳,最好不要废掉,而新起的地名或路名也可以参照珠海历史,比如香山路、歧关路、石溪路等,或者以珠海历史名人命名:容闳路、鲍俊路、徐润路、陈芳路,听起来就比人民路、建业路、健民路更有文化气息和历史氛围。

  有关人士认为,对于珠海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名,可以分成两步走:一是恢复一些老地名,二是更改已有的但缺乏个性的新地名。一位市政协委员就曾提议将梅华路更名为香山路,既让人们记住珠海的历史,又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据悉,1991年命名的“梅华路”已有近20年历史,这条香洲区北主干道已经成为城市动脉,市民也熟悉了,如果更名会带来居民住址或房产证的一系列麻烦,所以这条路至今仍然叫“梅华路”。 

 

痕迹

  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钥匙

  鲍金桉老人在香港工作,但他晚年却回白石村养老,他保存了珠海400余张老照片,尤其是白石村未拆迁之前的照片,那些神棚闸门都是他童年关于故乡的记忆,但现在的“白石村”改为银石雅园,他一直不太适应,他说珠海的古村落都有来历,比如山场、白石都是住的香山“土著”,而华子石、神前一般是客家人的聚居地。

  据悉,山场村原来有20多间祠堂8座庙宇,鲍俊故居是一座两进的院子,前有照壁后有后廊,优雅安静,大气美观。原来还有一块 “太史弟”樟木牌匾,约两米长,黑底金字,富丽堂皇,后来被一个碾米师傅拿去砍掉当床板。2007年鲍俊故居被拆除了,一砖一石都没有留下,这位道光年被御笔亲批“字冠全场”的才子,在这个城市的痕迹越来越淡。

  有关人士认为,城市的道路、胡同、桥梁、寺庙等老地名,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也是了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老地名,是打开一座城市记忆之钥匙,当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感到迷茫之时,借着这把钥匙,可以重新打开历史的厚重之门。

  据悉,2008年我市新命名及更名的地名超过371个,这个数字在2007年的时候是170个左右,也就是说2008年间,几乎平均每天珠海就会增加一个新地名。随着珠海城市的发展和城中村的开发,越来越多的老地名正在消失。有关部门为了在保留原有历史地名的前提下,保障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按照城市建设的需要,城中村在命名、更名时,被要求“最好带上历史地名中的某一个特色字。”所以北岭就叫岭秀城,南坑就叫南厦丰泽园,南村干脆直接更名为南村豪苑。

  专访

  刘云德:建议立“地名法”

  梅溪牌坊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云德说,中国文化讲究 “名正而言顺”,一个个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是城市一粒粒的文化结晶。

  他说,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名如呼尔贝盟齐齐哈尔,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情,而珠海的老地名南坑银坑东坑,许多人认为很老土,其实这些地名恰恰说明了珠海以前的地理地貌,那些靠海边的地方,海水还没有灌进来之前是一个一个坑,地质变化之后海水灌进来了,就成为一个一个小岛。这些地名最好不要变,否则,这座城市的历史就没了。

  与珠海近在咫尺的澳门,几百年来地名基本就没改变,澳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华洋杂处,中西文化交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土地名与洋地名并存。澳门最常见的是带“围”字的街巷名,比如鹰围、竹园围、茨林围、龙眼围等等,就是货真价实的 “土”地名。相对于“土”地名,澳门的洋地名更具特色,那些从葡文翻译过来众多的马路名、街道名,难读难记可别具特色,比如巴波沙大马路、白朗古将军大马路、殷皇子大马路等等,一直沿用至今,从地名就可以看出澳门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质。

  刘云德认为,许多国家有地名法,而中国没有,再加上一些城市发展迅速,地名起得比较仓促,而改变这种 “拍脑门”的起名办法,需要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一是国家需要立法,让许多地名在出世的时候就“名正言顺”,二是有一些学者专门研究城市历史,在起地名时可以提出参考意见,三是新增地名可以广泛征求市民意见,毕竟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许多年,对这方水土有极深的感情。 

 

记者手记

  在城市建设中要保护老地名

  许多珠海人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地点的变迁,以前珠海的外神前、柠溪、北岭、白石、华子石、南坑,现在都被现代化楼盘代替,虽然一些大巴车站还保留着原来的名字,但几十年之后,恐怕这些名字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有识之士认为,老地名消失的背后,是城市里弄、街巷、桥梁、书院、集市、作坊的消失。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古老的村落,那些极具岭南风情的青砖墙壁和雕花窗棂,被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摧毁,那些新崛起的花园小区,慢慢地覆盖了这座城市原本的根。这种现代人的浮躁与冲动,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传承、文化肌理与人文魅力,老地名的大量消失,令人扼腕。

  面对老地名,我们也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加以权衡。在城市改造建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但保留一座城市中所有的老地名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些必须调整、取舍的老地名,应该坚守这些原则:在规模上保大舍小,在知名度上保高舍低,在年代上保长舍短,在品位上保雅舍俗。许多珠海人认为当年沿海大道命名为“情侣路”是点睛之笔,这条极具浪漫风情的海滨大道现在已经成为珠海的标志。

下一篇:

热烈祝贺南通标识行业协会二届一次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南通广告标识人联谊会圆满召开

上一篇:

珠海市“胡湾”还是“湖湾”?这个路牌很糊涂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