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豫园、陆家嘴(24.91,0.66,2.72%)……许许多多人是通过这些繁华地带第一次认识了上海。而上海的这些商场、酒店和街头的公交临时站点、公共厕所的标志是否清晰易辨呢?昨日,记者走访了上海的大小街头,发现很多公共场所的公厕标志总是“深藏不露”,而公交临时车站也不标明中间站点,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
公厕标志深藏不露
在南京东路、豫园、陆家嘴,这些繁华地带都有着不少公共厕所,能够满足游客们的不时之需。然而,指向公共厕所的标志却未必准确、清晰。
在豫园旧校场路近沉香阁路,一块公共厕所的标志矗立在街头上。然而,当记者沿着标志指示的方向走近之后,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公共厕所。
在东方明珠(9.84,-0.02,-0.20%)附近,找一间公共厕所远比找一个景点困难得多。记者通过询问,才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公共厕所。当记者询问管理公厕的人员附近是否还有其他公厕时,这名管理人员称,“有是有,就怕你找不到。”
另一些公共厕所的标志则非常不清晰。在大镜弄白云观旁,一块公厕的标志被掩在茂密的梧桐树叶中,不仔细查找根本寻找不到。随后,早报记者又来到了沪上的各大商场,记者发现,无论是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货、百联世茂国际广场,淮海路上的百盛、太平洋(16.33,0.17,1.05%)百货、巴黎春天,还是徐家汇商圈的各商场,厕所、收银台的标志都较为清晰、规范。
临时站标志太简单
在上海的公交车站点,几乎所有的临时站标志都不会注明公交的各个站点。记者在人民路新开河站的临时站牌上看到,公交65路、945路、11路的信息被写在了一张临时站牌上,这张站牌上仅仅注明了三辆公交车的方向和首末班车时间,至于中间经停哪些站点则一概全无。
“本来公交车改变站点已经给乘客带来了不便,临时站牌不注明经停站点信息让我们觉得出行更加麻烦了。” 在车站候车的鲍女士向记者诉苦,“公交路线一改少说也要几个月,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几个月中的出行都会有不便,为什么就不能做一块清晰具体一点的临时站牌呢?”
上海火车站
游客不知去南广场还是北广场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陶宁宁 李粤新
实习生 张祺 刘欣
上海火车站、上海南站、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在这些地方,许许多多人第一次认识了上海。从各大交通枢纽的标志上,初来乍到的人们也能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上海的待客之道。昨天,早报记者走访了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等上海大大小小的交通枢纽,查看这些地方的标志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待各地来客。
出站口标志太少
如同一个初次来到上海的外地人士,记者站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频频环顾四周,寻找着各类能够指明方向的标志。
尽管火车站周围的标志不少,但真正能对初次来沪人员帮上忙的并不多。乘客李小姐就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时,寻找924路公交车足足寻找了一个小时,“看了地图也没找到,最后还是选择打车了。”
分不清“南”“北”广场
对于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北广场的称谓,许多从外地来沪的人士也是感觉不便。
不少人向记者抱怨,对于初次来上海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知道到售票处、进站口或者要换乘长途大巴究竟该到南广场还是北广场,而火车站的许多标志却只写了“南广场”和“北广场”,给来沪人员造成了许多不便。
通往汽车站标志不清
从上海火车站走到上海长途客运总站的道路更是错综复杂。在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地面上几乎找不到指示如何通往长途客运总站的标志。
直到记者走进轨交1号线入口,这才在轨交站内找到了通往长途客运总站的标志。从南广场走到北广场之后,由于施工导致前往十分不便,道路上只是通过一些模糊的箭头来表示通向长途客运总站的方向,这些箭头指示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在北广场,记者顺着一块“向前六百米”的指示牌终于走到了长途客运总站。记者从南广场走到长途客运总站整整花了30分钟。
上海南站
乘客看不懂上海南站地下“迷宫”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周宽玮
实习生 徐瑞华
占地近60万平方米,拥有轨交、出租、公交、火车站等诸多功能区域,上海南站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一直是路盲的“梦魇”,而游人往往在此频频绕圈和迷路。昨天,早报记者来到上海南站,足足绕了一个多小时才摸清了头绪。
指路牌内容纷乱
记者来到上海南站后,根据一块上写“长途汽车客运南站”的指示牌指向一直走,发现平均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块指示牌。就这么走过了几十块指示牌后,看到前方坡道上出现安检人员和通道,而上面一块“长途汽车客运南站”的指示牌似乎比前几十块要醒目一些。过了安检上了扶梯,出现了售票大厅,而就在扶梯口立着的一块长形指示牌,将汽车站内的各功能区一网收罗。此时记者已经在上海南站走了约半小时。
不少人选择问路
在四通八达的南站地下网络中,除了黄绿蓝三色醒目的指示牌外,“地面层导向图”和“地下层导向图”也几乎随处可见,但看图的人非常少。一位江苏游客告诉记者,她平时就不会辨识方位,而在复杂的地下通道根本不知道方向。
记者在近两个小时的绕路过程中,看到有二十多人向工作人员问路。“有点不放心”、“看不太懂”、“问人更直接有效”等,成为不少首次在南站换乘其他交通方式乘客的内心独白。“现在标志比以前多了,也更人性简单化,现在问路的比以前少了,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一位三号线上海南站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