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基地动工、外滩区域综合改造、虹桥交通枢纽建设……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工作中,倾听民生诉求、创新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上海城市规划工作鲜明的时代特点。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保障市民出行便利,大力实施环保治理……每一个“民生项目”的背后,都有“民生规划”的笔触,这些拉动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项目,正在为上海描绘更美好的明天。
谋“后世博”发展方略
设计不易,落地更难,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明白,一座城市不是一张雪白的画布,可以任由设计师驰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包括人口、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在相互制约。“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以往,由于城市规划落实困难,老一代城市规划师们常常这样自嘲。
2008年初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城市规划的调整需要以规划评估为前提和科学依据”。城市规划面临从粗放式推进到研究性编制的转型和回归。同年,上海市规划、土地两局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城市规划工作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我们明显感觉在信息的共享和意见的沟通上变得更加通畅,工作效率也不断提高。”市规划院的工程师们这样说。
作为全国第一个同类型评估工作,上海市总体规划中期实施评估项目在没有借鉴、规范或标准的情况下,摸索出一条全新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路线,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题全面分析了当前上海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深刻剖析了总体规划实施中显露出的特点、趋势和问题,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上海面临谋划“后世博”发展方略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虹桥交通枢纽骨架构成
市规划院2005年6月开始提出编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规划,以“地区和谐、有序发展”理念为主导,以交通服务为特征,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重要配套设施。近一年来,该项目建设已进入高潮。
本月,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东、西两个交通广场完成主体结构、钢结构和金属屋面封顶,从而宣告该项目转入设备安装、调试和内部装饰施工阶段。
这一规划的最大特点是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特别是铁路客运站与航空港的结合。同时,在枢纽地区将引入5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是轨道2号线、10号线、5号线、17号线和青浦线,达到地下“三横两纵”的布局。
同时,由于虹桥枢纽本身工程复杂、协调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市规划院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多方运作协调,以确保枢纽建设能够在世博会前投入使用。工程竣工后,将形成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交通及其他交通方式为辅助的现代化、多元化、高度智能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专家预测,至2020年虹桥交通枢纽铁路每年将可接待及发送旅客1.2至1.4亿人次,机场每年吞吐量也将达到3000万到4000万人。虹桥交通枢纽将成为上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骨架,影响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大大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
外滩新通道亮出新名片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市规划院对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区域进行了新一轮综合改造规划。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观,外滩是一张极为重要的城市名片。除此之外,外滩还是上海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但为了满足交通———尤其是机动车形势需要,此前的外滩机动车道过宽,影响游人参观历史建筑和游览黄浦江景致。
每年五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外滩日均接待100万游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新的外滩地下通道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地面车道将缩减为4条机动车道加2条备用车道,从而增加了大面积的地面公共活动空间。以往漆黑脏乱的过街地道也将不复存在,游人可以方便地在“万国建筑博览会”和黄浦江畔之间穿行。
新外滩将增加四个各具特色的广场。其中,黄浦公园西侧入口处将开辟出广场,与外滩绿地相连;而位于南京路口的陈毅广场也将比现在扩大一倍。这一系列改造工作都将在世博会开幕前完工,届时,一个全新的,更加适合游客观光、休息的新外滩将会呈现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