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time no see”不再是英文笑话———
曾经我们与朋友见面互道:“吃了吗?”如今流行说:“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这种中式英语本来只是句笑话,用来讽刺英语不好的人,如今它不仅不是笑话,甚至已经成为流行于英语国家的“标准英语”。
据报道,“long time no see”等中式英语已经成为标准英文词组。也就是说,这种完全不符合英语语法,而是按汉语语法习惯创造的中式英语转正了,成了标准英语。
甚至,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还发起了“拯救中式英语”的活动,中式英语还有了一个专有的英文词Chinglish,即Chinese和English混合词。
从中国人学英语到中式英语流行全球,从某种意义来说并非坏事,但语言学家对此担心,“如果这种现象在国内受到追捧,将会误导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思维,从而造成混乱。”
不是所有俗语都能译成中式英语
Long time no see最早出现在100年前中国码头
自从有人创造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中式英语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时真让人忍俊不禁。
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中式英语,有的甚至自己都能发明创造。市民王笑语告诉记者,他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啊)而他的女朋友总会对他说“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在中式英语中这句的意思是“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而在标准英语中,这句的意思是“你好,你多大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俗语都能被译成中式英语的,这些被译成中式英语的俗语往往也有其自身特点。人文学者裴钰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中式英语的中文俗语常常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是国内公共场所的“媒介用语”,旅游景点、超市商店、室内室外等处的标识、布告、界牌、标语等等,一般不是书面用语。如公示语“北京欢迎你Beijing welcome you”(应为Welcome to Beijing)。
另一个特点,它是具备初级英语水平的中国人的英语口语。如某售票员对外宾说:“Welcome to ride Line 52 Bus(欢迎乘坐52路公共汽车)”,应为 Thank you for riding Bus Line 52。如“Oh, I know(哦,我知道了)”,应为“Oh, I see”。
“最典型的例子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20世纪初,英美的军舰和商船来华,停泊在中国码头,外国水手们和中国的码头工人使用混杂的双语交流,当水手们返回家乡后,他们就开玩笑地使用一个口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100年过去了,这个口语成了有趣的经典用法。”裴钰说。
外国人认为中式英语很有趣
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Max是美国芝加哥人,在康奈尔大学学了4年中文,毕业后来中国工作1年半。
“中式英语我在初级中文课上就学过,我一直觉得用中式英语表达这类说法挺有意思的。类似的说法我还很喜欢说‘Add Oil’(加油)。”Max说。
Max认为,中式英语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也是学习中文的好途径。“中式英语这个说法在英文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 我们也有‘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等一些类似的表达方式。”
来自华盛顿的柯穆德也是学中文专业的,他告诉记者,“我喜欢那类听起来像英语的说法,比如long time no see,但是我不喜欢说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种中文听起来很好听,但是英文听起来很是可笑的说法。”
当记者问柯穆德,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你怎么看?你以后也会使用吗?
柯穆德笑了,“是的,如果这类说法变得很常见了,我可能会使用。但是你能想象我在华盛顿生活,说着像‘the iron tree blossoms’ (铁树开花)这类话吗?听上去很可笑!”
记者了解到,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尽管中式英语常常被我们用来自嘲,说英语的外国人却开始发起了“拯救中式英语”的活动,在这些拥护中式英语的外国人眼中,英语字典邂逅中国语法,中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
在英国《卫报》的报道中称,美国社交类网站Facebook上甚至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并吸引了8000多名成员,里边有超过2500条中式英语例子;而美国知名照片博客Flickr上的“中式英语之潭”,则有超过3000张有关中式英语的招牌类照片。
专家观点
中式英语语言价值低不宜推广
人文学者裴钰介绍,外来语,通俗地说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每个国家都有。比如汉语的外来语有四类,1.音译:“沙发”(Sofa);2.音译+表译:新西兰(New Zealand);3.音译+意译:卡片(card);4.直接借用,如借用日语汉字的“劳动”、“经济”、“科学”、“商业”、“健康”等。
英文也有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如tea(茶),silk(丝绸),chop sui(杂碎)等。
“这些外来语方便中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特别是中国当前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用语大多是来自外来语,推动了中国文化本体的现代化转型。”裴钰说。
裴钰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式英语无处不在,比如“收费厕所”被译为fee-pay-ing public toilet,成了付费给人的厕所。这些错误,中国人见怪不怪,难以及时更改,却给来华的外国人带来了一些茫然、困惑、混乱和幽默感,为了帮助本国人,国外也就开始重视中式英语的存在了。
但是,在裴钰看来,国外是用这种方式来主动适应中式英语,减少一些语言麻烦,但效果未必很好,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去尽力清除不规范的中式英语,尊重规范的英语。
“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口语学习。”裴钰说,“由于中国的英语教育轻视口语教学,所以,国人的口语水平比较低,出现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口语表达,中式英语一旦被追捧,就会极大地损害英语口语能力。”
“中式英语就是英语中的“火星文”,相对来说语言价值很低。我们很重视学习英语,但还要加以尊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坚决消除中式英语;在媒介语言中的中式英语,因为纠正成本太大,可以慢慢来,同时,可以成立专家团队制定一个媒介中英语的标准翻译方案,统一颁行。”裴钰说。(肖鸣镝)
人物简介:
裴钰,人文学者,其代表作《莎士比亚眼中的林黛玉》,揭示了多年来因翻译过程中的谬误造成的西方人对《红楼梦》的误读。
短评
中式英语“转正”只当娱乐为宜
中式英语指的是那种语法不对、拼写错误带有中文习惯的英语,主要见之于中国许多地方的标牌。如某公益标牌上写着“let us do the birds friend”(让我们做鸟类的朋友)。
英国《卫报》报道说,“这种语言风格在网络上吸引了一些狂热追随者,甚至有人专门探讨这种语言现象。不过,中式英语恐怕会被扼杀,因为上海政府担心明年世博会期间中式英语可能会让循规蹈矩的外国游客尴尬……”
看来这中式英语转正不仅引起我们的好奇,英语国家也十分关注。这也难怪,中国曾经历全民学英语的时代,1978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向全国开讲英语。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一条消息:“中国的电视英语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号。”从那时起开始了全民学英语热,这股热潮也一度引起学者专家担心,全民英语热是否会造成外国文化入侵?
这么多年过去了,看来当年学者们的担心不仅没有成真,中国人还发明了中文习惯的中式英语,并使之成为英语国家的流行语。
如果说,当年全民英语热,是因为我们急于想认知世界,那么,今天的中式英语热则说明,中国不仅被世界了解,而且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增强了。
但中式英语毕竟还是汉语语法下的英语,想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还是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不希望英语文化入侵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习惯强加于英语身上。至于那句被转了正的“long time no see”,和更多还没转正的中式英语,还是当做一种娱乐更合适,它们最初被流传也是为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