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亚洲第一火车站”之称的北京南站,因其大致呈圆形,没有太阳等自然坐标,乘客初次进入难辨东西。虽然标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亮,但南站之“迷”仍难破解。有乘客形象地描述:“问路人不辨东南西北,指路人只道前后左右。”
指路
问路不辨东南西北 指路只说前后左右
“往前走,左拐,就是厕所了。”南站外一个报刊亭的摊主,正在给乘客指路。“每天我都得给上百人指路。”对自己义务指路员的身份,报摊老板很自豪。平时,南站附近的小贩、民警、保安、清洁员几乎人人都是“义务向导”。“每天至少有一半乘客得问路。”南站北广场外的保安说。
提起站内方位,工作人员有自己的一套识别方法。因为整个车站呈圆形,而且出入口繁多,很容易转向,所以在站内大家都不说“东南西北”,只说“前后左右”。
体验
买站台票难觅指示牌
昨天,小刘去北京南站接人。刚一走出地铁四号线就懵了。眼前的黑板写满了公交线路的指示方向,头顶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蓝底白字指示牌,陷入“箭头包围圈”的小刘,费了半天劲才分清楚哪边是出地铁,哪边是进南站。
“先买站台票”,小刘一边念叨着,一边寻找着“售票处”的标志。在标识的引领下,小刘顺利地找到了第5、6、7号售票处,但却全没开,而且不知哪个是售站台票的窗口。最后,误打误撞,小刘在大厅中央找到了出售站台票的服务台。服务人员倒是非常热情:“天津来的车不能进站接车,都从8号到达口出。”
小刘赶到8号到达口外抬头一看吓一跳,地铁、公交枢纽、厕所……不大的区域里,立着的、挂着的标识竟然多达22个。一趟列车进站,大家全都挤成一堆,拖着行李仔细辨认这些标识。
“夹层”停车场让人犯晕
昨天,记者驱车进入南站停车场后,按照指示牌方向寻找接站口,与其他地方不同,从这里出车库不是坐电梯向上走,而是要继续走楼梯下一层。
返回停车场时,记者又迷糊了,一位工作人员问:“你停的哪个停车场?”原来停车场有东西两个,互不相通。
记者有些犹豫地问:“停车场是在一层吗?”工作人员熟练地回答,“不,一层是步行出站口。咱们现在在地下一。停车场是夹层,这两层中间,你顺楼梯上一层就是。”
上上下下多次,记者终于搞明白了,所谓“夹层”,其实应该算做地下一层,但因为楼上楼下层高设计太高,隔出一层做停车场时,就算做了“夹层”。停好车后,乘客要么先下半层到地下一层大厅,要么再上半层到出站口,然后再坐大厅里的滚梯上下楼。如果是第一次开车来,肯定要被这个“夹层”弄晕了。
路面难找地铁标识
由于南站地铁站设置在南站内,地面上没有出入口,也没有明显的标识,附近居民或途经此处,要想从地面上,尤其是南站外根据标识准确地找到地铁站可太不容易了。另外,南站外若干条高架、道路纵横交错,不熟悉路况的人,过马路都会迷路,更别提找到这藏在南站地下一层的地铁站了。
释“迷”
初衷:推行自助式出行服务
北京站副站长王勇说,南站刚开放时,他桌子上每天摆着一摞报纸,关于南站标识不清的批评报道随时放在手边。其实自2008年8月正式开通运行以来,王勇和他的团队就从未间断地对站内标识、路引导向做完善改进的工作。
当初,北京南站的设计理念,就是推行自助式出行服务。北京南站容纳包括京沪高铁、京津高速城际列车在内的24条到发线,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在功能上大大超过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然而员工只有120人,在这里推行自助式服务是必然。
改进:加大标识 平面变立体
王勇抱出厚厚一沓文件,这些全是指示标识改进方案。他们特别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公司,依照国家标准,设计了一系列的指引牌。
然而设计初稿显然没能让旅客满意,王勇回忆说,初期标识存在尺寸小、不够醒目的问题。他们很快就在服务台、问讯处等地汇总分析旅客意见,发现卫生间、地铁站、售票处三个地方是询问率最高的,达到了70%。于是,他们针对这三处增加标识牌,并对全站的标识做了统一改变。加大尺寸、突出设计、平面变立体、醒目灯箱标识牌为主,这也就是现在人们在南站看到的标识效果。
应对:安排专人定期破“迷”
时至今日,南站还定期安排专人在站内走一遍“流线”,比如从进站上高架层,再到地铁,走的都是旅客最常走的路线,寻找旅客容易犯晕的“迷”点。现在,从地铁口到站区,以及汽车到东西落客平台等重点区域设置的延续不间断的标识牌,就是走“流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