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皖北旅游发展座谈会在淮南召开,省直有关单位、皖北各市分管旅游负责人及部分旅游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在本次座谈会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代拟稿)首次“亮相”,与会者还就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八成旅游资源为人文景观
其实,早在今年3月,省旅游局局长胡学凡曾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皖北旅游发展座谈会上,递交了一份《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据悉,这是皖北旅游有史以来最系统、最深入的一份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中称,皖北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单体旅游资源有100多处,其中人文类占80%。主要有:三座古城(亳州、寿县、凤阳县)、三大文化(老庄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战役(淝水之战、垓下之战、淮海战役)、四大名人(春申君、管仲、老子、庄子)、五大遗址(明中都、尉迟寺、隋唐大运河、禹会、黄河故道);五座名山(八公山、荆涂山、龙脊山、韭山、皇藏峪)、五大湖泊(颍州西湖、龙子湖、焦岗湖、卧牛湖、安丰塘)、三大湿地(迪沟、八里河、淮北南湖)等。
“这些资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遗憾的是,都未得到有效开发,多数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条像样的旅游线路。 ”调研报告中提到。
皖北旅游发展五大瓶颈
“调研报告”认为,皖北旅游业发展主要有五大“瓶颈”。
政府主导力度不大。一是重视不够。目前除亳州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外,大部分市县还没有把旅游业摆上应有的位置。二是推动不力。实际工作中,旅游业发展的议事机制、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不够有力,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三是政策不优。各地推出的政策措施优惠力度不够大,含金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刺激市场资源配置。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皖北各地财政直接和间接投入旅游业的资金十分有限,2008年皖北实际安排旅游发展资金不足1000万元,部分县区至今未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由于资源多头管理,难以统一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机制上活力不足,皖北以文化见长,但相当一部分文化类旅游景区景点是事业单位建制,自身缺乏经营旅游的实力和能力,社会资本和智力又难以进入。
文化资源转换难。皖北以历史文化资源见长,但实体性遗存极少,多数有讲头,没看头,没玩头;同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巨额投入,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难度较大。
人才队伍比较缺乏。懂旅游、会管理、善经营、优服务的人才队伍缺乏,是制约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我省计划出台旅游业新政
据了解,为广泛听取各地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修改《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7月22日下午,皖北旅游发展座谈会在淮南市召开。
与会者结合本市及本部门实际情况,对《实施意见》(代拟稿)内容中需要修改的部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加强安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改进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完善旅游奖励政策、加大对皖北旅游的支持力度、鼓励省内大型旅游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投入、统一规范旅游标识标牌、鼓励创建旅游强县、加大旅游教育投入、大力培养各类旅游人才,旅游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强化对《实施意见》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考核及落实等。
“一旦实施意见出台,将为安徽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有关专家表示。
“经济蓝页”为“十二五”旅游支招
记者了解到,安徽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了“经济蓝页”,为“十二五”安徽旅游产业发展支招。
“经济蓝页”建议,我省应着力强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旅游交通作为“十二五”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着力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
同时,我省还应着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一是加大对现有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对区域内外相关的中小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塑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二是鼓励、推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参控、控股、代管等方式整合一批省内旅游中小企业,盘活、提升存量旅游资源。三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新的旅游资源,要重点依托国内外和本区域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资源的成片开发、综合开发,提升层次和水平。
此外,我省着力提升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以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旅游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推进一批高档次酒店建设和旅游酒店的标准化管理,加强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团队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供水管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系统向景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