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旅游局局长詹艳芬
利川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却不尽人意,未能打造成支柱产业,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过去可进入条件差,投入不足。随着两路的全线贯通,我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是我们发挥利川比较优势、实现富民强市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诸多优势,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低碳绿色产业”,以其高环保、高收益,被公认为前景辉煌的朝阳产业,在建设“两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中有重要贡献。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和新农村建设、对加强环境保护、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扩大开放、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和检验一个地方发展的工作标准。
二、利川迎来了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恩施打造成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市委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宜居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建成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把利川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各级党委政府都将旅游业推上了发展的前台,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业带来了率先发展的先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超常发展的转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政策调整为旅游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契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了迅猛发展的商机。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渝利铁路的全线贯通为旅游业带来了跨越发展的良机。
三、利川具备了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全市上下着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产业要素日益完善,景区开发初具规模,旅游整体形象明显提升,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2008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5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2%和109%。我市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驶向旅游经济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一)政府主导谋发展。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确定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予以培植,努力把利川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旅游产业实行引导、重奖、让利政策,在土地、税费、供水、供气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市财政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旅游工作纳入全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二)产品开发初见成效。腾龙洞景区一期工程实施了激光秀、夷水丽川歌舞、景观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成功创建4A级景区,现正在实施二期开发。龙船水乡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09年8月营业,并成功创建3A级景区。佛宝山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已与重庆兴茂集团签订30亿元的总体开发协议;漂流项目已完成一期项目。大水井进行了全面修复,现正在实施修复李氏庄园。鱼木寨、玉龙洞、苏马荡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谋道镇、龙潭村、朝阳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顺利推进。
(三)产业要素日益完善。围绕优势资源和旅游品牌,引导促进旅游要素产业全面发展。全市现有国内旅行社8家,有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饭店4家,星级农家乐45家,成立了旅游车队、旅游协会和旅游探险协会,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工作成效显著,城区主要道路的中英文对照标识标牌、城区至主要旅游景区道路的公共信息符号、城市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日渐完善,建成公共厕所26座,其中11座星级厕所,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四、推进利川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市旅游发展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要强力推进“旅游强市”战略,大手笔策划旅游形象、培育大旅游产业、构建大旅游格局,才能实现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实现我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一)围绕一个目标
到2015年,力争旅游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20%,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把利川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全国知名旅游城市。
(二)实现四个转变
1、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实现从“政府引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2、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充分利用生态、气候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避暑、康体娱乐、会议商务等产品,积极发展科考科普、探秘探险、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
3、转变旅游开发模式。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开发,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培育旅游精品品牌。
4、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旅游管理体制。
(三)着力五大突破
1、在精品名牌培育上求突破。重点培育知名品牌,构筑精品景区,努力建成1个国家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3个以上3A级景区。把腾龙洞景区作为龙头予以培植,加快二期、三期工程开发进程,将其建成国内一流的溶洞观光精品景区;加快佛宝山整体开发步伐,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将大水井、鱼木寨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土家文化旅游精品,创建4A级景区;把龙船水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民俗体验旅游区;整合中国水杉植物园、齐岳山、朝阳洞、玉龙洞等旅游资源,建设谋道等一批旅游强镇。打造“天上鱼木寨、地下腾龙洞、人间大水井、佛宝山胜地”旅游品牌。
2、在文化产业品位上求突破。紧紧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主题,深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土家第一寨鱼木寨、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文化内涵,以利川山民歌、民间曲艺、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整合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习俗等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文化深度结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逐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3、在旅游配套建设上求突破。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可进入性。加快利万高速、利彭公路等出口通道建设,构建鄂渝边际大通道。大力实施城区、重点旅游乡镇、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推进利川旅游港、滨江沿线旅游景观带、腾龙大道沿线旅游综合服务区、城市休闲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实施美化、净化、亮化工程,着力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注重农林配套,引导景区附近的农业耕种与旅游相配套,形成新的旅游景观。
4、在旅游市场拓展上求突破。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部门协同、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优化整合旅游产品,通过高端策划,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申办国内外会展、文体、经贸等大型活动,打响“利川旅游”品牌,彰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主动融入全省“两江两山”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促进资源共享、信息相通、客源互送,实现双赢合作。
5、在产业要素完善上求突破。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创建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30家,建设一批二星级饭店和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团队餐饮场所20家、特色农家乐400家、大型旅游购物超市5家。建立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激励机制,开发制作一批具有利川特色的旅游商品。积极发展通讯信息、电子商务、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全面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