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厕所与街道其他建筑相比,是一个小型建筑,它对城市街道的形象并不起主导和控制作用,但它却是城市街道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要与城市街道建筑协调共处,并应尽可能弥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不足或缺憾。本文对城市街道公共厕所的外部环境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城市街道公共厕所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公共厕所;外部环境;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公共厕所作为一种重要的市政设施,其外部环境虽是城市的一个细节,一座城市的总体形象,由无数个细节所决定,细节的失败将会带来整座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失败。因此,对城市街道公共厕所外部环境的研究是树立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的需要,它为实现公厕外环境与城市街道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提供理论依据。
1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公厕建筑缺乏室外场地空间
临街布置的街道公厕外环境受街道空间的束缚较大,室外场地较小,再加上公厕建筑设计时忽略了公厕室外人的行为活动需要,对外环境空间缺乏设计,导致公厕使用者或公厕外等候者的行为活动往往要占用人行道的空间,堵塞人行道的通行,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
1.2缺乏整体性
很多地区的城市街道公厕建筑及其的外环境不是邋遢的存在于与之格格不入的繁华的都市街道上,就是虽用心装饰过,但却是以很俗气的形象凸显于城市街道上,完全缺乏与城市街道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整体性。
1.3缺乏人本意识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街道公厕的外部环境都缺乏人本意识,缺少对人的行为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使上厕所成为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厕室外无残疾人坡道;无明显的公厕导示牌;公厕入口较隐蔽,存在安全隐患;公厕外无休息等候场所;外环境空间缺乏有效的规划和使用,致使很多卫生死角的出现,使本应为公厕使用者提供轻松、愉悦心情的空间,成为城市街道卫生环境的“死穴”。
2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特征
2.1矛盾性
公厕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基本属性特征决定了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是一个私密性与公共性共存的矛盾体,这是公厕外环境的基本特征。外环境的公共性决定公厕应易于寻找和使用,这要求公厕外部空间场所应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而外环境的私密性又使公厕蕴涵了另外一层含意,即对领域性的要求和对进出公厕的行为范围进行界定,使公厕的外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
2.2整体性
公厕外部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必须与其他组成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它必须与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另外,公厕外部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积极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对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进行设计时应既从宏观上把握它与城市街道环境的关系,又要把握其自身的完整性。
2.3场地面积有限
城市街道的公厕室外用地受街道空间形态的束缚往往面积有限,因此,公厕外环境设计要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充分考虑人的需要,避免占用人行道的交通空间。
2.4环境评价的多主体性
建筑外部环境具有城市属性,这意味着它要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也就是说建筑外部环境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他们代表各自的利益,有各自的评价原则和出发点。这些评价主体有代表官方立场的,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代表公众使用立场的,如:普通市民;还有出于学术立场的,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家团体。他们对建筑外环境的评价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因素,含括了雅与俗,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各层次内容。在进行建筑外环境设计时,设计师应综合考虑多方评价主体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最广大团体的要求,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5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建筑外环境的使用者存在阶级、阶层、文化素质、欣赏层次、年龄结构、专业实践、社会经历等差别,这些差别导致各种社会群体的产生,而同一个群体中的人倾向于对同一个场所做出相近的解释,因此,使用者对建筑外环境的需求往往与他归属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成员往往会对同一个场所作出不同的诠释。这意味着设计者必须探求场所使用者可能的经历和需求,使建筑外环境多方位的适应使用者的需求。
3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
3.1以人本为本的原则
由于公厕外部环境具有使用评价的多主体性和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观察和认识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1]城市街道上的市民分为四类:乘机动车者、驾驶员、骑自行车者和步行者,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是要针对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对公厕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建立与公厕使用者需求和心理感受相适应的人性化场地外环境,注意对老弱病残的关爱和室外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协调共生,使公厕外环境成为人性化的空间,反映社会文明的进步。
3.2与城市街道整体相协调的原则
和谐的整体大于所有部分之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工作的载体,具备各种功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在各种可能的关联中,这些不同类型的环境,构成城市环境的整体,这一整体的和谐取决于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秩序”。这个“内在秩序”将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整体的有序、和谐。
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作为组成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一份子,具有与城市街道空间相协调的整体性特征,它的建造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与街道环境相协调,应避免重蹈以往的不是忽视就是过分渲染的两个误区,要遵守城市街道的“内在秩序”,它包括沿街建筑的形态、体量关联,沿街建筑外环境的空间、风格关联,沿街社会生态的关联等,这种“内在秩序”将构成街道的各种元素联系起来,维持街道的完整和平衡,使街道环境充满活力,具有整体性和自组织进化的潜力。
3.3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
正如罗伯•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中所说的“任何一个新建筑,必须符合整个城市的结构逻辑,能够在设计中,对已经存在的空间格局给出正式的解决方案”,公厕外环境设计必须为其城市街区的空间环境格局提出一个正式的解决方案。目前,多数公厕外环境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成为城市街道环境的“死穴”,公厕外环境设计就是要将这种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为人们在其间的活动提供可能,创造有生气的室外环境,同时避免卫生死角和不安全空间的出现,使公厕外环境成为反映公厕卫生状况和人性化理念的一面镜子。
3与使用功能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厕为人们外出提供了“方便”的场所,但除去生理方便之外,厕所还可依据市民的生活习惯拓展公厕的其他相关功能,以与公厕的方便功能相辅相成,使公厕成为真正成为一个方便市民社会生活的“方便之所”。因此,公厕外环境设计应抓住这一思路,在适应公厕“方便”功能的同时,为公厕其他功能的拓展提供场所和空间,充分发掘外环境的潜力,使公厕的外环境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使公厕成为集现代化设施、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理想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