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中国儒家文化发祥地“三孔”,济宁一直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世人称赞。在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我市紧紧围绕六中全会精神,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勇当排头兵,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强塑“文化济宁”品牌,叫响“儒济天下·和宁四方”的旅游口号。贴近市场化取向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充分依托已经形成的客源市场和产业基础,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做出努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济宁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倾力推出一批文旅融合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实现了济宁旅游业的历史性突破。
发展基础——
政府亲力亲为 优化旅游环境
我市不断创新思路,紧紧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重大机遇,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探索现代旅游发展新途径,优化旅游项目发展环境,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旅游项目建设铺平道路,形成了齐抓共促互动的发展态势。
省旅游局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济宁旅游业的发展,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亲力亲为、亲自推动、亲自调度,对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亲自协调,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多次到济宁,就尼山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进行协调、指导。2011年5月3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会见江苏灵山集团董事长吴国平一行时表示,济宁将全力支持旅游项目建设,为项目推进搞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梅永红市长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搞好优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加紧运作推进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策划精品线路,加大重点客源市场开发力度,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文化旅游品牌,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的转变。市委副书记张术平表示,要通过旅游大项目的建设使济宁旅游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改变仅靠“三孔”一枝独秀的局面,实现济宁旅游实质性突破。张术平副书记还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就梁山水浒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现场办公,带队赴泰安、枣庄等市学习考察旅游项目建设的经验做法。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指出,对旅游项目要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先后深入兖州、邹城、微山、任城等县市区调研。
市旅游局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水利、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颜廷洲局长提出“旅游部门要强化部门融合发展观念,主动与相关部门搞好对接,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互访机制,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农旅牵手、工旅联动,形成旅游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健全的政策为我市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济宁市旅游工作考核办法》、《济宁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济宁市旅游景区管理规定》、《关于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济宁市旅游奖励办法》、《济宁市旅行社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为济宁旅游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科学规划成为济宁旅游项目建设的活力之源。近年来,济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完成了《济宁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济宁市旅游交通规划》、《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济宁市旅游营销规划》和《济宁市“十二五”旅游业规划》,正抓紧编制《济宁市乡村旅游规划》、《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各县市区完善规划体系,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项目规划为基础,以特色旅游详细规划为辅助,以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框架。目前,12个县市区和北湖旅游度假区除曲阜旅游发展规划正在修编外,基本完成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先后完成了80余个项目规划。
为了确保旅游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市政府建立了重点旅游项目督查制度。市政府成立市旅游重点项目调度考核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督查室、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主要督查各县市区领导包保旅游重点项目情况及项目指挥部设立情况,项目招商、签约落地和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展、到位资金和竣工投产情况。考核组每月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并组织人员现场督查,对进展缓慢的跟踪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