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和建设“四个湖南”,作出了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战略决策。湘江与莱茵河在河流长度、年径流量、通航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研究欧洲莱茵河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能为我们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
一、莱茵河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全流域流经6个国家,全长1320公里。莱茵河流经国家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综合治理莱茵河、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德国,莱茵河流域是德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旅游业在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中部莱茵河谷的黑森州2006年到访旅游者2.8亿人次,过夜人天数达到2500万。为什么莱茵河发展旅游业步伐迈得如此之大?解读他们的成功之处,我们认为主要是采取了以下措施:
1.构建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几十年来,莱茵河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水质。多年以来,来自城市和工业的大量废水未经加工处理就直接流入莱茵河,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曾经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70年前河流里常见的大部分物种已经绝迹。为了治理莱茵河水污染,1963年,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制定了相应法规,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强行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重金处罚。2000年10月23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颁布了《欧盟水框架指令》,所有活动的制度基础为莱茵河流域各个区,而非各个政治实体;起草并执行《莱茵河流域管理规划》和《行动计划》。通过几十年的治理与开发,莱茵河从“欧洲下水道”转变成了2000万人的饮用水源、周边国家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制定紧密一体的规划体系
除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统一制定《伯尔尼公约》、《防治化学污染公约》、《莱茵河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外,各地都根据自身实际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一是州域规划。以德国为例,莱茵河流经的黑森州编制了《黑森州旅游政策行动方案框架》、《黑森州旅游业产业战略影响规划》、《旅游合作企业的任务与结构——地方层面行动资助方案》等旅游专项规划和涉旅规划。二是州际规划。从德国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市到下游的波恩,由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3个州联合规划了沿莱茵河东岸全长320公里的徒步旅行道以及沿莱茵河谷的自行车道。三是国际规划。沿途6国还编制了统一的从瑞士河源地区到莱茵河口荷兰鹿特丹市的自行车道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跨国境的连接和统一的标识系统。
3.建设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
一是航空交通。从上游到下游分别以苏黎世、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国际著名空港实现了莱茵河地区与全球各地的空中连接与区域内的便捷中转。二是水上交通。构建了从瑞士巴塞尔到荷兰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水上客货运系统。三是陆上交通。沿岸全程形成了从铁路、高速公路到与城市交通和小城镇及旅游景点的便捷连接。特别是许多陆上交通方式都是沿河修建,使得陆上交通不但成为客流、物流通道,同时也成为景观通道。四是休闲交通。构建了沿江的全流域自行车道系统和徒步旅游道系统,这是具有莱茵河特色的特殊交通方式。
4.打造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
基于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莱茵河基本形成了上游、中游、下游空间布局合理的产品结构:一是上游湖泊休闲度假旅游。主要旅游形式是冬季滑雪旅游、夏季避暑旅游以及各种形式的观光旅游。二是中游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主要旅游形式是游轮旅游、山地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运动。三是下游工业及工业遗产旅游。同时,莱茵河作为一个整体旅游区,主要包括水上旅游产品、陆上旅游产品、城市旅游产品、空中旅游产品四大类,充分体现了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差异性、整体性。
5.建立高效的旅游管理模式
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管理以官方和半官方的形式实现。以德国黑森州为例,其旅游产业管理职能归属州政府经济部下的黑森促进局。旅游产业政策由经济部统一制定。黑森促进局类似于我国政府的旅游局,但黑森促进局是以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行使政府职能,负责旅游产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以及行业规范。同时,资讯服务是莱茵河旅游产业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能,职能部门通过展会和网络提供给旅游投资商及运营商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有关资讯,并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
二、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启示
湘江是中国中原文化向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在湖南省境内长660公里,全流域面积占湖南总地域面积的45%,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根据湘江的区域旅游现状,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化两型”和建设“四个湖南”的发展战略,我们已在全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打造湘江旅游经济带的目标。湘江旅游经济带包括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六市,在湖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湘江旅游经济带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33处,其中人文资源有143个,自然资源有90个,还有古城古镇老街20余处。从旅游开发程度上来看,目前湘江旅游经济带有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3A级景区1处,已初步形成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格局。莱茵河与湘江分属不同国家,但有许多共同点,如河流水文条件差别不大,两河流域都位居经济最发达地区,两河历史文化与遗产丰富等,莱茵河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对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以湘江为依托打造湘江旅游经济带十分必要且完全可行。
对比湘江与莱茵河的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与遗产,湘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可与莱茵河媲美。莱茵河开发的成功经验表明,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十分必要,完全可行。通过对莱茵河经济转型经验及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旅游经济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湘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湘江流域的产业转型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创意旅游产业和工业遗产旅游产业,充分吸纳产业转移后的产业工人进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启示二: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必须把水环境的治理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莱茵河的成功经验表明,综合治理水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莱茵河治理采取了多行业共管、跨区域合作、法律和技术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要充分认识到以水环境治理为主体的湘江流域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无法实现湘江旅游产业的开发;而湘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反过来通过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再就业将有力地支持和促进湘江的环境治理。目前,湘江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水污染较重。因此,我们要把湘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优先、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描绘湘江锦江秀岸的完美画卷。
启示三: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一定要编制长远规划统筹区域发展。
湘江旅游经济带涉及沿岸六个市和若干个行业,要充分借鉴莱茵河保护开发等方面的经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沿岸经济产业布局和旅游开发,避免重复建设,突出各自特色,以规划为纲来统领湘江旅游经济带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力争通过 “十二五”期间5年的努力,把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成为以绿色生态为本底、湖湘文化为灵魂、山水休闲为支撑,以生态良性循环、旅游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类休闲和居住为特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健康快乐、清新亮丽、诗意休闲”品质的“东方莱茵河”,成为开放性全域旅游目的地。
启示四: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一定要注重构建多元旅游交通格局。
莱茵河地区通过政府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构建了一个由陆路、水路和空中组成的,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多种交通工具同时运行的多元、立体交通系统。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应该注重从莱茵河多元、便捷和高效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中总结经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要求,注重新建交通方式的景观廊道功能,并且在构建快捷交通网络的同时,重视徒步旅游道和自行车游道等休闲交通体系的构建。
启示五: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一定要注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比莱茵河,湘江作为中国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作为中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湖南乃至新中国现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其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参照莱茵河旅游开发,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也应以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重点。湘江有着2000多年的中国南北水上交通要道的历史,沿岸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主要体现在随航而兴的沿江古城镇,沿江星罗棋布的古城古镇是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中的一颗颗珍珠。湘江沿线古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中要注意历史与发展的结合、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的结合,使其不仅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未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生命力的节点,更是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启示六: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一定要以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立体旅游产品。
类似于莱茵河,湘江从源头到河口有着从山地到平原的复杂地形地貌及文化类型。从湘江上游的南岭山地到衡阳盆地丘陵直至洞庭湖平原,可以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借鉴莱茵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南岭山地森林度假、永州至衡阳文化观光、长株潭至岳阳城市、会展和工业旅游的区域旅游产品格局。同时,利用长程水上旅游线路的构建使湘江旅游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整体形象,最终形成类似于莱茵河的水陆空相结合、长中短线相结合、快速与休闲交通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沿江立体旅游产品。目前,湘江沿江各市州高度重视湘江景观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据统计在建项目116项,投资1575.92亿元,为湘江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