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山市委 黄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
(2011年5月18日)
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对于彰显我市旅游、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加速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提高黄山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发改产业〔2010〕182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皖政〔2009〕118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作出如下决定。
一、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模式,着力创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途径和方法,着力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着力创新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着力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实现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国际化,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加快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强力推进“一个枢纽”、“三个中心”、“五大基地”建设,统筹抓好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区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活服务业基地;坚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原则,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集聚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原则,积极探索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土地倾斜、管理加强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办法,破解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原则,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广泛集聚各种创新要素,激发内在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始终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加速实现富民强市。
3.总体目标。通过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服务业强势扩张、全面转型,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把黄山打造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徽文化展示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和休闲养生基地、摄影演艺基地、乡村旅游基地、户外运动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初步形成山清水秀、景美路畅、怡人怡情、宜游宜居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框架,在全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到2015年,全市以旅游、文化、休闲、养老、健身为重点的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二、试点的主要任务
4.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实现入境通道高速化、区域干线便捷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构建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航空、航运和国、省道相配套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完成合福客运专线、黄杭快速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和黄山北站站前区建设,启动安庆至祁门、池州至黄山城际铁路和黄山旅游轻轨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铁路建设里程达402公里,日铁路客流量达60万人。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黄祁、绩黄、池祁高速公路,积极推进黄千、巢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数增加到8条,形成覆盖全市、贯通周边高速通道。提升城乡交通水平。加大国省道、旅游交通干线和县乡公路建设力度,5年新改建国省道322公里、县乡公路800公里,完成6个客运枢纽、32个农村客运站和9个交通信息中心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和旅游景区景点通达条件。扩大黄山口岸开放。继续抓好黄山机场4d级升级改造,争取批准建设4e级扩建改造和黄山(直升机)通用机场项目,开辟并加密通往国内主要城市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航班航线,全面提升黄山航空枢纽地位和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到2015年黄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0万人次。
5.打造旅游观光服务中心。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继续围绕“六个转变”,大力实施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加速黄山旅游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力度。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生态优势,强力推进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重要节点建设,5年新增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总数分别达到5家和30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星级酒店、旅游自驾车营地、旅游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5年完成项目投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和分中心3—5个、旅游咨询服务点30个以上、自驾车服务营地10个以上;新增星级酒店50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5家,总数分别达到130家和20家。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大力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主动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骨干旅游集团、旅行社、驻外机构和国际知名景区景点的合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大力推进旅游观光产品国际化,构建形成适应国际客源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每年推出5条国际精品线路;大力推进旅游人才国际化,采取合作办校、送出去学习深造等途径,培养引进一批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旅游人才;大力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交通系统、多语种解说系统和指引系统,促进旅游企业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服务;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国际化,鼓励支持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品牌酒店和外资旅行社入驻黄山发展,力争5年培育发展2—3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引进15—20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国外品牌酒店和境外旅行社,培养打造金牌导游员200名。
6.打造徽文化展示中心。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和品牌优势,以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品、名人为重点,积极抓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努力把黄山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先行区。继续抓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徽文化保护开发水平,力争5年新增国保单位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处、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0人以上。加快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以博物馆集群、徽州区新四军军部旧址、东黄山上海知青部落、黟县梓路寺等为代表,大力发展文博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宗教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抓好152个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百佳摄影点”打造,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的特色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扎实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屯溪老街、徽州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齐云山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建成投资额超2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6个。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抓好“徽州四雕”、“文房四宝”、万安罗盘、徽派盆景、黄山玉雕和徽州漆器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对创意、传媒、动漫、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的培育引导,发展骨干文化企业10家。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7.打造现代会展中心。依托黄山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饶、区位优越、品牌亮丽“六张王牌”,加快以高档宾馆酒店、大型商业展馆为重点的现代会展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创新会展产品。积极开发以旅游、文化、生态、物产为重点的会展产品,进一步打响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展示会、黄山七夕情人节、黟县国际摄影节、祁门红茶节、歙县枇杷节、徽菜美食节等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完善会展设施。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抓好雨润国际会展中心、高铁新区商务会展区、黄山徽商中心、世界徽商论坛永久会址和元一希尔顿、喜来登、皇冠假日、枫丹白露、纳尼亚小镇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合理配置会展功能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最佳服务平台。提升会展水平。建立健全会展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创新会展市场运作模式,主动加强同国内外旅游组织、会展机构、全国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力争每年举办5—10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论坛和大型企业年会、展销会、培训会,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会展中心。
8.建设休闲养生基地。围绕打造休闲养生之都和第二居住地,加快生态文明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产业。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强力推进“保绿、还绿、增绿、强绿、存绿、驻绿”行动,进一步巩固扩大黄山生态优势,营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田园风光和乡村风貌。加快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依托黄山、新安江、太平湖、齐云山、牯牛降等景区景点和生态优势,加快休宁雨润、新徽天地等高端休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城市休闲、山地休闲、水上休闲、乡村休闲和运动休闲等特色产品,培育高尔夫、温泉等高端休闲品牌3-5个。积极开发康体养生产品。围绕生态养生、温泉养生、药膳养生、道家养生等主题养生产品,加大新安医学和道家文化的研究、整理与挖掘力度,积极推进齐云山养生之都和黄山温泉、屯溪醉温泉等项目建设,做大温泉、体检、疗养等康体养生产业。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以争创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为目标,立足黄山、面向全国,积极开发建设具有黄山特色、宜游宜居的产权式酒店、公寓式酒店、养老型酒店和满足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不同需求的度假中心、度假社区、乡村客栈等,推动黄山由单一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向旅游目的地、暂时居住地、永久居住地“三位一体”综合功能转变,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休闲度假、居住养生的最佳福地。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休闲养生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0.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力争5年内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专业村达到300个、“农家乐”接待户超过2000户。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法乡村旅游合作、东关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耿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黟县西北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祁门橹溪湾休闲旅游度假区、丰乐湖乡村旅游开发、渔梁文化旅游开发、中国乡村旅游福地开发等项目建设,丰富拓展乡村旅游发展业态。深化乡村旅游“三进”营销。以省内周边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创新“三进”营销方式,深化“三进”对接合作,力争每个景区景点与10个以上机关团体、10所以上大专院校、10个以上街道社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景区景点和古村落环境整治力度,完善供水、供电、环保、卫生、信息、接待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规范接待行为和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做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实施乡村旅游品牌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发展乡村旅游集团3—5个,推动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量达到35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11.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充分利用黄山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积极推进旅游与体育娱乐等产业深度结合,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创新户外运动业态。根据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科学规划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和线路设计,积极开发徒步、登山、攀岩、漂流、野营等系列产品,丰富户外运动内容和形式。打响体育赛事品牌。充分利用黄山对外影响,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争取每年举办5—10次全国性或国际性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打响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黄山国际健走节等体育赛事品牌。加快户外基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东黄山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黄山雨润高尔夫球场、休宁雨润度假区和奇墅湖户外运动休闲基地等,进一步改善户外运动设施条件。强化户外运动保障。编制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促进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12.建设商贸物流基地。主动适应城乡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科学抓好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活生产性流通服务为对象的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结合城市改造、规模扩张和黄山北站站前区建设,规划建设1—2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城(或购物中心),培育发展若干条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功能完备的品牌购物街,充分发挥大型商贸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的集聚带动效应,挖掘和拓展新的消费潜力。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以满足城乡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5年新增年交易额超亿元专业批发市场1-2个、标准化区域农产品批发大市场3个,改造城乡农贸市场25个,创建10个标准化商业社区、10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和3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培育发展10家重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10家中外合资合作商贸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围绕旅游、文化、工业等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流通,结合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条件改善,统筹规划建设好黄山梅林国际物流园、黄山经济开发区斯普蓝蒂物流园、空港现代物流园等10大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工业、农业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服务,联合发展第三方物流,5年力争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5家。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三、试点的保障措施
13.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坚持把推进综合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全面加强对服务业综合改革的领导,同时设立黄山市服务业发展局,具体负责试点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区县、市直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合力抓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14.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设立黄山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资金,从2011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采取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扶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强化服务业用地保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省“861”和市“十大工程”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供地;各地收储的土地、依法处置的闲置土地和“退二进三”腾出的土地,优先供给服务业项目。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列入国家鼓励类发展的服务业项目,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执行同价。
15.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建设为契机,突出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自驾车营地、旅游咨询服务、农家乐、传统文化表演、特色旅游商品制造、旅游交通和徽菜等重点,分类制定完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全面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继续抓好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支持试点单位、试点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制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先行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为“黄山服务”奠定基础。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产品工作力度,力争5年内形成5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全面提升黄山服务业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等方面的“软实力”。
16.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引进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加快构建“智慧黄山”体系。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以游客为中心,全力抓好数字化精品旅游推进工程、国际化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黄山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程、黄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完善工程、旅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工程建设,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和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努力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产品服务网上预订、交易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电子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公共服务便捷化需求为目标,重点推进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教育培训领域数字化建设,完成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智能化政府建设。按照“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着力抓好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行政流程的调整和再造,全面推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政府效能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基本把黄山建成“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17.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鼓励支持其在黄山设立分校或建立培训基地,优化黄山教育结构。加快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建设,引导支持各大专院校增设服务业专业,加快培养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管理、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策划、服务贸易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所需的专门人才。整合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重点抓好导游员、“四雕”、演艺、摄影等14类特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方式,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加强优秀高端服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并在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经费资助、家属随迁、子女就学、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供方便。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领办创办服务业企业,并在开办经费、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支持。
18.强化服务业金融支持。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风险投资、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在黄山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鼓励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大力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托、保险、租赁、典当等地方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增强地方投融资能力。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应黄山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加快资本市场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票据等,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密切政企、银企关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9.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和行业,全部向外资和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工商部门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可实行分期到位;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服务业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放宽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凡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控股子公司,可办理集团登记。优化市场环境。继续深化“四大整治”活动,着力抓好机关作风和窗口单位行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服务行为和执法管理行为,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20.加强服务业统计考核。主动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符合黄山实际、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为科学指导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制定出台黄山市服务业发展综合考核办法,把服务业综合改革发展纳入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落实推进责任,加强督查考核,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