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昨天发布《“十二五”时期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今年将先在东直门交通枢纽试点,将路牌、交通牌和行人导向标识系统三类集中整合,实现样式、名字、设计风格等统一,年底前有望覆盖全市。本市还将对“城市家具”开展设施编码研究,信筒、公用电话亭、报刊亭、废物箱、步行者导向牌、自行车存车架、座椅等12类“城市家具”,今后有望全部配备电子身份证。
从今年开始,本市将启动“城市家具”集中治理整顿,力争在2015年前实现标准化设施布局。本市将对“城市家具”开展设施编码研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每个设施特别是体量较大的设施都上“户口”、办“身份证”、建立全市数据库,并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纳入信息监控平台。随后,本市将对12类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点位设置、样式审查、维护保洁监管职责,实现统一归口管理。
按照规划,本市将实施“畅行北京”百项行人导向标识系统建设,到2015年建设覆盖300平方公里的行人导向标识系统,基本覆盖五环路内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其中,2012年完成基础研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组织试点。
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各种指路牌、地名牌、交通牌等不完全一致,经常一个地方被叫成不同的名字。今年将首先在东直门交通枢纽试点建设行人导向标识系统,将路牌、交通牌和行人导向系统三类集中整合,实现样式、名字、设计风格等统一,年底前有望覆盖全市。
在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点位规划方面,本市将在已经完成100条大街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完成100条大街设置点位规划,到2015年累计完成500条大街的规划任务,基本实现城区重点大街、重点地区全覆盖,远郊区县政府所在地大街全覆盖的目标。
目前纳入《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的12类设施包括:废物箱、交通类护栏、街牌、步行者导向牌、公交车站设施、信筒、公用电话亭、信息亭、自行车存车架和围栏、座椅、活动厕所、报刊亭。全市12类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共约50余万件,城区约有35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