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米兰国际家具展及“米兰设计周”在上月徐徐落下大幕。
与往年不同,今年有很多中国的企业、设计师、艺术家、媒体人奔赴米兰,参加家居盛宴,感知国际潮流,领略设计风范;同时,由中国设计师群体策划的“坐下来”主题展首次参展,展览面积约500平方米,展出作品90余件。中国的原创设计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
米兰归来,究竟带给我们多少启示?
有资格被评判,是一个好的开始
51年来,我们第一次作为参展商进入了米兰这个设计殿堂。看看我们被选中参展的产品,虽然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强烈的东方色彩,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风格。因为有特点,才可以成为展品,如果设计没有原创性的话,产品是不会被选中的。
以前我是观展,这次我是参展,以前是带着评价、欣赏的心情,这次却有着惴惴不安:到底我们的设计会被人家如何认知,如何评价?我们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有好奇的,也有负面的、怀疑的声音,但这些都不重要,毕竟我们走出了第一步。有资格被评判是一个好的开始。
文化之所以需要交流,是因为文化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交流需要“坐下来”。当外国观众坐下来和我们交流时,往往会追问,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比例、尺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某个历史年代是做什么用的……他们推崇有故事、有历史的产品,追求材质和结构的创新。其实我们的家居文化中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有太久的历史可以追溯,但我们缺乏梳理,忙于制作具体的产品:今天流行板式的,就忙着做板式的,明天又兴实木了,就马上改做实木,忘了自己是谁,不知道人需要常常“坐下来”。国内的一些展会,如果你不看LOGO(品牌),根本就不知道这产品是谁家的,展会变成展销会。而米兰展不同,它是摆了许多艺术品在那里,静静等待知音的到来。
(“荣麟世佳”戚麟)
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设计
为什么我喜欢去米兰观展,因为我特别喜欢这种节日的氛围。在设计周,整个城市是如此的活跃,大家都很雀跃,都在享受设计带来的美。很多普通老百姓,父母推着婴儿车,婴儿叼着奶嘴,在里面逛,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国内办个设计展,除了业内人士和设计爱好者,普通人是不大会去的。
走出去是为了更加清醒地面对。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习、提升的方面有很多,现在不是谈技术的时候,而是谈观念的时候,是谈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的时候,大家应该“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设计。设计和我们,到底是专业关系还是生活关系,把这个搞清楚了,我觉得在不远的未来,中国设计的面貌自然会得到国际化的呈现。
请到大街上看一看,我们人手一个iPad,老外人手一本书。我们确实要追一些东西,但我们追的角度还是有问题的。
(设计师 赖亚楠)
有生活体验,才能设计出好产品
欧洲设计师做设计是非常专业的,他们一生中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如果选择做家具设计,就一辈子做家具设计。不仅如此,如果是在家具设计中专注于实木家具设计,那就绝不涉猎其他形式的家具。专注才会做出好产品。
此外,每样家具,其设计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体验,跟生活息息相关,而非天马行空。以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说,在我没结婚前,我喜欢家具是棱角分明的,那时公司的主打产品多半是这种类型的;在我结婚生小孩后,我发现棱角分明的家具是会伤到孩子的,是非常不安全的,所以,现在大家看不到我们这儿的家具有尖锐的棱角了,这就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家具设计师,一要懂得生活,二要懂得家具的历史,三要懂得结构,因为家具是小建筑,结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米兰家具展就集中了这些懂生活的优秀设计师的优秀作品。
(“百强”家居 陈晓太)
走得太快,难免会丢东西
忙碌不代表行业的繁荣。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每天都在找工作,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现在的年轻学生即使让他去车间做半年工人,他都受不了。真正的人才是必须要沉得下来的,懂得坚持的人才是真正的设计人才。
这是个系统问题,整个系统运行太快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意大利走了几百年的路,我们三十年就走了,这样快法难免会丢东西。设计师本就不多,能够踏踏实实往深里做的就更少了。有多少设计师在认真研究结构,研究配件,研究不同材质的衔接,在设计作品时投入情感,描绘故事,留给消费者抒情的空间?
有的设计师说,我要是沉下来一年不干别的就得饿死了。国外一个设计师可以为一个企业服务一生,可以靠一件成功的作品过一辈子,而在我国,许多企业更欢迎能够批量生产的东西,他们着急啊,恨不得一个月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意大利,一个作品可以一年、两年地反复推敲。有家意大利的家具厂,要推出一种新椅子,椅子的某个地方需要切割,厂里就把这个切割问题交给日本的一家厂,日本的那家厂只有5个人,他们反复试验如何切割,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我们慢不下来,就好像我们已经坐在了动车上,再不肯换成马车。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从米兰归来,从设计者到品牌经营者都在反思我国家具设计存在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缺失方向定位
缺失方向定位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国的设计还停留在功能的改进、色彩的搭配上,而意大利设计则转向了材质的变革,在遵循实用和舒适性的基础上,用环保材质做家具,引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
比如床垫,表层一般都用海绵、棕榈或布料材质,一年四季睡在上面都是同样的感觉。可是有意大利企业别出心裁,床垫表层用柔软有弹性的凝胶,夏天能迅速降低人体表层的温度,大大提高睡眠质量。再如家具的材料,通常只有实木、密度板、中纤板等可选,但展会上有意大利家具厂用纸来做家具,不仅重量轻,废弃后还可回收利用。
问题二:缺少文化传承
国内家具商是在单纯地卖家具,而国外同行在卖文化。
“品牌源自1945年,第一代创始人从手工作坊起步,产品曾是某国皇室御用家具……”在米兰展上,一些意大利本土企业的展区里,家具产品或许不是特别多,但像这样介绍企业历史的宣传广告牌却很多,他们既为自己的创意产品自豪,同时也非常愿意“晒”品牌历史。
相比之下,无论是在广州家具展、深圳家具展这样的国内大型展会上,还是在各大卖场的门店里,我国家具企业推销、展示产品的方式则显得直接很多。走进门店会发现,显眼处多为“满多少元送多少元”的优惠海报。
我国家具没有历史文化吗?当然不是。我国从明清时代就有做工精美、用料讲究的红木家具,只是这些红木家具流传至今已经数量稀少,成为一种古董,而仿造明清样式制作的现代红木家具又与大众生活脱节,受众范围小。上世纪80年代后的家具款式全都模仿西方,品牌资历最老的也不过30多年。如何赋予“年轻”的品牌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考验的是“讲故事”的能力。
问题三:缺乏风格坚持
2011年,因为担心产品被抄袭,洋品牌FENDI在米兰家具展上公然拒绝中国设计师和家具从业者入内参观,这样的“礼遇”让前往米兰观展的中国家具业者羞愤不已。时隔一年,中国家具企业能第一次将原创产品带到米兰,确实让人感到扬眉吐气,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重要的是,今后在原创的基础上,如何坚持产品风格。
在意大利有许多本土家具品牌,无论需求和潮流如何变迁,其产品款式和风格变化并不大,送到米兰参展的作品可能好几年都是同一种风格的同一个款式,只在家具门把手或转角等细微处有所改变,或产品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而更加精致。但在国内家具展上,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不少企业习惯见风使舵,频频更换产品风格,欧式家具好卖就转做欧式家具,法式家具吃香就改卖法式家具。
链接
在米兰第一次“坐下来”
在今年的米兰展上,一场名为“坐下来”的中国设计展在主展馆之外的托尔托纳展出。展览邀请50多位中国设计师,以“椅子”为题,一共展出90余张原创设计作品。这场被看作是“中国设计在米兰翻身仗”的展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意义也许远大于实际效果,即便是“没有一张椅子能真正带回家”这样的评论也无法抑制“首次亮相”所带来的狂喜。
也许有些稍嫌幼稚,但还是有希望和收获,也许明年人们能在米兰看到更成熟、更有创意的中国设计,让米兰见证中国设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