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
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刘昊祺
指导教师:马洪梅 李作林
在我们的生活中,“门牌混乱绕晕老北京”的故事时有所闻,不少人对“北京寻路难”有着切身体会。为此,人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刘昊祺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了21个小区10条主要街道,摸清了北京路门牌指示系统存在的多个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他写的科技论文《关于完善北京市门楼牌和道路指示系统的建议》荣获“2011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在10名获奖学生中名列第二;在刚刚揭晓的“2011年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中则获得高中组一等奖。
我的发现
走进小区如同掉进迷宫
假期我到同学家玩,没想到进了小区就像进了“迷宫”,原来同一个小区的9栋楼竟有4种不同的称呼,楼牌编号也非常混乱,小区3个出入口无一个有明显标识,就连小区居民都辨不全所有的楼。
于是我开始留意北京的楼牌编号和道路指示系统的问题,发现真可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比如有的小区一区多名,门楼牌号不全,不同楼之间的楼牌规格、设计不同,有的建筑有号无牌,有的建筑一门多号……这些问题对我们北京人的走亲访友、寄信通邮都会带来不便,对来京的外地朋友,甚至外国友人更是困难重重。
我的研究
调查6城区21个典型小区
北京门牌指示系统问题真不少,我决心好好研究一下,首先就要下工夫去调查了解,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我通过典型取样法,按照功能区划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城区的10条街道,包括蒲黄榆路、中关村南大街、前三门大街、月坛南街、长安街、马家堡东路、车公庄大街、建国门大街、广安路、金融街,了解临街路牌设置不统一、跳(断)号现象,以及门牌被树木遮挡的情况;又按照各小区的建成时间及特点选取21个典型小区,包括北京最早的社区方庄地区的11个小区,外籍人员集中地望京地区的8个小区,南城的清芷园、富力信然庭等新建小区,系统调查了小区的楼牌设置及道路指示功能存在的问题。
我的成果
七大问题困扰小小门牌
经过认真地实地调查,我归纳总结出道路门牌设置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门牌标识不规范。有的街道门牌号不全、有的号牌标识不统一,如建国门大街上的中纺大厦,标牌为“建内大街19号”,与其比邻的中国联通大厦门牌为“建内大街65号”,中间号无处可寻;
二是建筑物门牌的质地和安放位置不统一,如金融大街的建筑有三种不同质地和规格的标识,而且安放位置距地面的高度不统一,最低的距地面2.5米左右,最高的距地面15米左右;
三是道路指示牌信息单一。现有的道路指示牌信息依然延续几十年前的“白东西”、“绿南北”的标识方式,其信息量不足以起到道路指示功能,而且每个路口四个方位放四个指示牌,既不方便找路还存在原材料消耗大的问题;
四是存在路牌门牌标识看不清的情况。如门牌号标识字体小,字很密,经常要走到跟前才能看清。还有一些门牌设置的位置容易被道路两旁的树木遮挡;
五是一些建筑的标牌破损严重。这些建筑的标牌已失去原有功能,且因绝大部分标牌没有夜间显示功能,不利于夜间出行的人和有特殊需求的如急救、消防工作的进行;
六是门牌语言种类过于单一,在金融、商业云集的重要地区(如金融街、CBD商圈以及外国人居住较集中的望京地区)缺乏英文标识,不能满足世界级城市国际交往的要求;
七是在各居民小区比较集中的社区,小区与公共交通道路的连接处缺乏统一的立体指示牌或平面示意图,不方便找路。
我的建议
方便实用为上
避免跳号断号
如何完善北京路门牌指示系统呢?在老师指导下,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首先是门牌编排应按照统一性和连续性原则,门牌编制与管理标准要统一,相邻建筑物、同建筑邻门编号应相对连续,避免出现跳(断)号现象;此外临街的建筑标识应在高度、材质、规格上整齐划一。
在门牌制作上,建议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用性。门牌的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性质来制定,门牌、楼牌的安装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位置明显、便于识别,为临街建筑制作门牌还要考虑开车人和行人的不同需求。
人在正常行走中看到的多是建筑物的底层、路面及前方道路空间中的物体,因此建议在建筑物的较低位置安放规格适宜的指路牌,考虑步行者的视野范围,使出行者能够十分方便地观察到指示牌的信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人的动态视力的降低会使视认距离缩短,影响驾驶员的感知和观察,建议在建筑物较高的位置设置规格更大的路门牌,以避免树木遮挡,同时为驾车者找路提供方便。
在标牌材质的选择上可考虑采用环保蓄光材料,制成夜光路门牌,可以为夜间寻路的人们提供方便。此外建议在重要路段的指示牌上标明中英文对照,甚至可以增加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体现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