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识资源网2013年5月13日消息:5月10日,《陕西日报》刊登了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的署名文章《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西安》。文章深入论述了建设美丽西安的重要意义、内涵目标、重点措施和实现路径,是对西安未来发展的谋划设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要指导。为便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文章,本报予以全文转载。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按照这些新要求,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生担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美丽西安建设。
一
建设美丽西安,是实现中国梦在西安的具体实践。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西安作为正在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要城市发展更美、生态环境更好、人民生活更幸福,圆老百姓的梦。
建设美丽西安,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路径。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要在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提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以质取胜的转型期。西安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西安经济的升级版”。
建设美丽西安,是实现“三个陕西”的重要支撑。省委赵正永书记要求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这是全省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西安必须全面落实,按照省委把西安大都市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具南方特点的城市的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在建设“三个陕西”中发挥好引领示范和支撑带动作用。
建设美丽西安,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们启动实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渭河西安段和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成功举办2011西安世园会,展示了西安绿色、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大气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等方面,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的要求、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必须把建设美丽西安作为重大责任,建设天蓝、水碧、地绿的美好家园,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
美丽西安主要包括发展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是核心,人文之美是灵魂,生活之美是目的,生态之美是基础。
发展之美,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幅增加绿色GDP比重,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文之美,就是充分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华夏文脉,保护古城风貌,进一步彰显古都风韵和中华文化的魅力。生活之美,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居住出行环境大幅改善,城市更加宜居、安居、乐居。生态之美,就是大力加强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绿色城市。
建设美丽西安,要坚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净气、兴水、增绿、治污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景观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一是全面提升空气质量。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保持在115天以上,完成860座燃煤锅炉拆除改造任务,全部淘汰“黄标车、无标车”。二是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2015年,全市生态水面达到35平方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16个,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三是大幅增加绿化面积。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四是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2015年,年入境旅游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通过不懈努力,使千年古都呈现出一幅城市与山水相融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画卷。
三
建设美丽西安必须选准路径、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完善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取得生态建设的新跨越。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绿色产业。依托渭北工业区,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强化生态体系修复。以增绿、兴水、治污为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修复秦岭生态功能,加大新老沿山路断面改造和重点峪口、重点景区建设力度,尽快形成秦岭北麓生态景观长廊。大力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改造提升5大引水源、7块湿地、10条河系、28个湖池,重点建设引汉济渭调节蓄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沿岸生态景观建设,形成水生态环境体系。综合施策,着力提升大气质量,让群众呼吸洁净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绿色的生活。
建设美丽乡村。把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恢复一批特色古镇,建设一批高质量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一批服务好、有特色的农家乐,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建立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推行“村收集、乡运输、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
彰显城市景观特色。全面加强城市功能、格局、片区、建筑的景观设计,大幅提升城市形态、品质、文化和环境。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建设为重点,加大古城风貌保护力度,突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大遗址的保护和建设,设立直观、形象的城市文化标识系统。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规划、亮化、绿化、美化和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启动建设幸福林带。加大城市出入口、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和集贸市场脏乱差治理力度,使整个城市文明、靓丽、宜人。
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新的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和问责制,以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倒逼生态环境建设责任落实。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形成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美丽西安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