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识资源网2016年3月9日讯:3月8日,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从四川省民政厅获悉,截止去年,四川省已建成309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让老百姓知道避难场所和安全的疏散线路在哪里,成都市在建立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推出《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建立起统一的全市减灾标识形象。
据悉,该规范为全国首创,目前,成都市已建成223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该市已将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和十年城建攻坚计划。今年,成都将继续推出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四川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套系统规范。
既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示范社区的相应标准,成都市为什么要制定一套新的地方标准?据介绍,这是为了统一全市减灾标识形象,建立一套系统化、统一化、可复制的系统规范,使得老百姓出家门、出楼栋就能沿着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自发、有序、安全、就近转移到安全区域。由于系统规范统一化,只要在部分社区试点成功,便可很快在其他区域进行复制。
系统规范以标识代替人力,用最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解决群众的“知道问题”。系统规范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包括成都综合减灾标志、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疏散导向标志、避难场所标志等八类综合减灾标识。社区(村)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标识是系统规范的基础和灵魂。示意图将社区(村)内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避灾路线、避难场所等信息综合集在示意图上,让老百姓在一张图上就可了解到所有相关信息。而其他的标志则是以这张图为蓝本,逐层将相关避灾信息细化到小区、楼栋单元、散居住户和避难场所内,建立小区疏散线路图、单元疏散线路图、散居住户疏散线路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社区(村)自然灾害疏散导向标识系统,在每一个人们需要面临选择的路口,给予人们帮助,带着人们前往避难场所。目前,《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上升国家标准工作,先后通过了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的标准立项审查。
着力于物资和基层这两个减灾要素,成都市还于去年12月31日发布《社区(村)综合减灾服务规范》、《社区(村)自然灾害基本生活救助服务规范》、《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规范》,分别致力于提升百姓的安全意识,保障整个救灾过程的实施,基层救灾物资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