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导向性的设计初探

2008-06-24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地铁车站导向性的设计初探

一、地铁站空间环境的特点以及人在地铁车站中的行为
  创造高效的空间环境是地铁车站设计的核心问题。提高人群在空间中的移动效率、方便找路、使之便捷地达到目的地是地铁车站的根本目标[1]。但地下空间环境有其特殊特性,有许多不利因素阻碍地铁空间的运营效率[1][2]:
  1)空间封闭。地下空间封闭、压抑。人的定位能力变差,方向感变弱,从而影响人流的行进速度;
  2)内外信息隔断,可识别差,易产生不安感。
  3)自然光不足,噪声不易传出,湿度大,无新鲜空气,易产生不良生理反映;
  4)地下空间界面受技术、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空间形态以单一的线式空间为主,易产生单调感。
  以上原因导致地铁车站中人的某些特殊行为:
  ①.找路行为(Route-Finding)。这是地铁站中人群的经常性行为之一。有调查表明,从纽约、华盛顿和亚特兰大市地铁站初次出入的旅客和参加会议者中,分别有23%,15%,20%的人出现找路问题,甚至搭错车或坐过站[3]。
  ②本能行为。地下空间引起的幽闭、不安等不良反应。
  可见,为克服地下空间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使人们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1],必须做好空间的导向和易识别性设计。

二、高效空间的导向性设计
  地铁站的空间结构大多是线式交通空间及其组合形式,正常提供行为暗示的方法如外部景观等已经消失。因而,必须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段,尤其是通过建筑语言与人对话来做好空间导向设计。
  空间导向性设计思路有[1]:
    1、空间结构的明确性
  按格式塔知觉理论,因而空间结构明晰,有利于人的知觉判断和人流的导引。
  地铁站的基本空间模式有:
  1) 街道串联式线状空间。如站厅+地下街的方式,该方式的导向性较强。
  2) 中心式空间 + 线状空间(包括中心辐射式)。中心空间可以是中庭(如九龙交通城的车站)、下沉式广场、下沉庭园及集中式大厅(如上海莘庄站)等。“中心空间”相对其他空间是明确的方向标志,易产生“外部”的心理反应,大都可利用自然光和外景,利于消除地下空间的消极联想。
  3) 复合式。常见于地铁综合体,其空间呈立体化复合展开。
    2、空间的动态导向设计
  动态导向是利用行进中的空间变化作为导向手段,如地面高差变化、柱网序列变化、空间围透和对比变化。
  1).墙:可利用墙面的质感、色彩、肌理、图案变化和墙体形态变化。例如蒙特利尔地铁站中的墙面利用肌理标明空间场所特性( 图1)。
  2) 天花:处理方法也是从形态、色彩、质感、材料等方面着手。另外,天花还可在第三维空间和照明变化上做文章。设计如能结合地段文化特点,可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图2是国内某站厅的天花,虽统一明快,但缺少个性。图3是国外某地铁站天花,较注重个性和识别性。
  3).地面:宜注意利用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作为有力的暗示手段。
  4).柱子:列柱有很强的导向性,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列柱中柱装修的突变,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如图4) 
  5).利用楼梯、扶梯、踏步来暗示空间 :站厅中部的明设楼梯、扶梯组,使人们易于找到方向。 
  6).利用空间特性变化:①.空间形状变化;②.空间的通透性变化。垂直方向上的渗透对换乘站中人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某地铁站上下两层间乘客可相互感知对方的存在,易于找到方向(图5);③.过渡空间的利用:景观、商业、休息空间的穿插,可打破地铁站单一的交通空间,增加空间的变化。
    3、视觉要素的导向设计
  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有87%来自视觉,因而视觉要素对导向设计很重要。上述墙、天花、地面、柱、空间形态等也是视觉导向要素。
  其他手法还有:⑴利用天然光。天然采光使人们有一种与外界的接触感,具有导向作用。⑵利用复杂的建筑形态。人眼偏爱复杂的刺激,可利用形式适度复杂的建筑形态,吸引人的注意,正确引导人流。⑶通过对灯具的有效安排,用光线来引导人流。 
  此外,视觉导向手段还包括:
  (1) 视觉符号导向。包括文字图形和、图案等有抽象意义的符号。文字是最直接、最不易误解的符号导向系统;图形符号具有直观明了,效率更高。
  (2) 摄影、影视导向。
  (3) POP导向。地铁站中,商业气氛的渗入,能使人们感到与地面环境相似。
  (4) 多媒体系统。如有触摸屏的多媒体介绍系统,集视、听、声、光、形色于一身,使用方便。
    上述视觉导向要素宜设计成注意的中心或是背景中的图形,并有良好的可见度。另外,重要标识物前应有驻足停留空间,以免影响人流的通过,且要注意防止信息多而杂乱。
    4、 听觉导向。人耳可从声音中感知空间的方向和广奥度。设计应注意克服噪声,最好有一种积极的主声源如音乐。
    5、 嗅觉和触觉手段:气味可唤起人对地点的记忆,是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墙、地面材料质感的变化引起触觉的变化,也是空间划分、引导和实施行为暗示的有力手段。
    6、 其他空间导向设施。如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对正常人来说它们同样也是参照系统。

三、 高效空间的易识别性设计
  空间环境的导向性和易识别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导向设计得好的空间使人们易于识别,反之亦然。 
  易识别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表象,对于定向、找路、交往都起积极的作用。在易识别的环境中,人们感到情绪上安定并有行为的自由,对环境有种控制感。方向混乱的环境,使人感到厌烦。有研究表明,环境是否易识别和人们对环境是否满意存在某种程度的正相关[1]。
  地铁站环境中易识别性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地铁站环境中易识别性的设计方法,应首先从环境知觉和认知规律上找依据。例如格式塔的知觉理论认为“良好格式塔”的原则是:①图形与背景区分原则(即“图底规律”)。②简化原则。即视知觉有简化对象的倾向;③连续和闭合原则。比如用连续延伸空间界面来引导人流,用“空间阴角理论”限定或连结空间[6]。
  空间意象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可以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种视觉形态元素来理解。该理论也可以运用于地铁站内环境的易识别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人流路径结构明晰。路径结构简明才易于理解,且易于形成整体意象。
  2) 注重节点设计。地铁站往往是不同交通方式相互转换的交接点。交通转换元素如站厅、通道、天桥、扶梯(楼梯)可看成节点;另外,不同功能区域的交接处也可看成节点。节点的数目不宜多,且宜成为空间中的图形(figure)以加强易识别性。
  3) 强化地下空间的标志物。地铁站中的标志物以具有独特特性和整体性较强的空间如中庭、下沉广场、大型采光凹井为最佳。其次,要利用景观设施(如喷泉、雕塑)、小品、墙、天花及地面的特殊处理来形成标识性。
  4)注意空间的界面设计。地上和地下空间的交接面是最重要的界面,例如入口,可形成地铁站的第一识别印象。
  无论何种元素的处理,均以整体组织性、简化、群化、图底区分等规律为依托。
  2.其次,要充分运用注意规律组织空间环境。“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对象的选择性,二是意识的集中性。1) 注意的广度。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注意力限度为6~7个物体,如超过这一限度时应分组。2)第一印象。起始刺激易引人注意,例如引人注目的地铁入口、地下站厅中某个设计巧妙的节点,均会给匆匆而过的人群留下深刻的记忆。
  3.在空间内涵上强调地段的文化特征以形成识别性,创造有场所感的车站环境。现代地铁不仅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更发展成商业性、文化性、城市性的空间。

四、结语
  人在地铁车站中的流动是大量性、集合性的行为,“通过”行为为主,“滞留”行为为辅。这些特点,决定了地铁车站空间是简单、流动、开敞、有通透要求的高效空间。找路是地铁站中人群的经常性的行为之一。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决定人的行为。因此,易识别和导向良好的空间对车站的运营效率至关重要。本文提出的设计手法在具体创造高效空间环境方面很有实用价值,它们对解决地车站中人流的流动和疏散的效率问题很有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什么是会议室电子门牌,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

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法 (之一)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