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国际交流的频繁,民众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标准化的图形符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0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性重大活动陆续举办,建立功能完善的标准化的大型体育场馆标识系统已经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运用管理学科、社会学科、艺术学科知识,并借鉴了城市交通导向系统标识、医院导向系统标识、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标识等系统经验,从大型体育场馆标识定义出发,分别从大型体育场馆标识的双语译法、标识设计的规范化、标识的安全功能、标识的无障碍等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中国大型体育场馆标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体育场馆及标识
1. 体育场馆
鲁勇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通用知识读本》中对体育场馆的定义为:包括直接为体育比赛提供的场地或建筑,以及为大型比赛服务的各类场地、设施。从使用的角度,可以将场馆分为竞赛场馆、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服务场所。
2. 标识与标识体系
肖勇认为标识是具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视觉符号及图形。吴迪定义标识是个体的视觉元素,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来表示事物,象征事物,同时表达出事物、对象的精神内涵。系列化的标识群体形成标识系统。系统中每个标识依照一定的排列原则和内在的逻辑构成进行组合,完成功能性或者特征性的表述,达到不同空间和环境的需求,成为标识系统。吴迪界定公共标识是向公众提供信息的一种符号,是指以图形、色彩和必要的文字、字母等或者进行组合,表示所在公共区域、公共设施的用途和方位,提示和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志物识别。
3. 体育场馆标识系统
体育场馆标识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体育场馆环境中能明确表示体育场馆内容、性质、方向、原则及形象等功能的,主要以文字、图形、记号、符号、形态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体育场馆标识系统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包括了语言学、建筑学、景观学、环境科学、城市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
对体育场馆标识系统的文字、形式、色彩、尺度、材料、布点、设置及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总结体育场馆标二、标识的双语译法及体育场馆标识的双语译法由目前查阅的资料可知,从体育场馆标识的双语标准视角进行研究,特别是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在我国已经进入规范化程序,并对标识英文译法的定义、分类和要求进行了研究。杨永林等人在《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中提出了标识中街道翻译的“拼音化问题”。在双语街道名称的翻译中,语言作为意义载体,至少应当考虑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以增强语言作为意义载体的表现特征。一条是“绝对拼音化”(absolute pinyinization)技术路线,用于处理街道名称翻译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问题,有鲜明的“约定俗成”(conventionality)倾向性。另一条是“相对拼音化(relativepinyinization)技术路线,用于解决街道名称翻译中的信息性、对应性、认知性问题,有较强的“便捷灵活”(flexibility)实用性。 鲁勇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运行通用知识读本》中对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馆进行了“双语标准化”翻译,如朝阳郡王府体育中心( Chaoyang Junwangfu Sports Cente)、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英东游泳馆(Yingdong Natatorium of National Olympic Sports Center)、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Beijing Wukesong Sports Center)等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双语标识翻译,解决了体育场馆双语标识中的“拼音化”现象,实现了双语公共标识“拼音化”的“示范性”,体现了“拼音化”之长,跨越了语言文化的藩篱。戴宗显则认为标识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在国外有专门的语言专家研究标识语言的使用,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乃至社会的民主程度等问题。因而,体育场馆标识双语译法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其次是标识语言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彰显体育场馆标识的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特征的同时,更注重凸显体育场馆的认知性、信息性、一致性和对应性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