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园林标识的研究进展
70年代后期园林才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对园林标识缺乏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少,只有在园林建筑小品、公用类建筑设施等此类的书籍和文章中提到。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的标识系统得到了重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比较多。1995 年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和 1999 年的风景区名胜区规划规范都有提到导游标识设置的规范。吴必虎,金华,张丽1999 年发表的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也提到了导游标识的规划。近几年来园林标识的研究有所增加,大多是在公共环境标识系统的研究中涉及到的。园林标识系统属于公共环境标识的范畴,我们可以从这些研究中汲取经验,这对园林标识系统的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张露芳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标识系统研究》(2004)归纳了不同区域的标识类型,深入分析、探讨了公共标识系统规划的相关因素和标识系统的设计依据,并对杭州的著名旅游景点——灵隐景区进行标识的初步设计,分析和提出了景区标识系统推行的具体内容。周锐、黄英杰、邹一了 在《城市标识设计》第八章中对园林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做了论述,对园林环境的引导标识类型和设计做详细的阐述。徐卓恒 、张彪 、吴宜夏 等人对标识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分析,其中徐卓恒指出了园林标识可以从形式的美感、气氛的传染和意境的美感三个层面去建立起标识与环境的联系,这使得园林标识与环境的协调从形式上升到意境,与古典园林中的匾额、题词有异曲同工之效。邹一了在未来城市标识系统的发展方向这篇文章中对标识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预测。王淑芳等人概括分析了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英译的现状与问题。李怀奎 对旅游景区中名胜名称的汉译英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牟跃提出了风景园林标识的标准化。陈挺 、王朝侠分别在园林和居住社区的无障碍设计中谈到了标识系统应如何做到无障碍。黄丽娟、张建国、王丽梅等探讨了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其中黄丽娟提出了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概念,这与我国发展生态园林的做法是相一致的。张立明、胡道华在《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谈到了标识的类型、功能作用、设计要点等。苏晓明对城市公共设施及标识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特点及城市色彩规划和色彩设计的相关原理,尝试性地提出了公共设施及标识系统的色彩规划原则,对其色彩规划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李菁菁提出了导向系统的设置标准以及审核机制。为了加强园林绿化技术工作的行业管理,使园林绿化技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国家制订了园林系统公共标志实施规范。李红伟等系统地阐述了基于 GIS- T 的旅游景点自动标识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实现了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旅游景点指路标志的功能。同时,园林标识系统又是属于园林的建筑小品(公共设施)。纵观我国的园林建筑小品的研究,研究最多的是景墙、雕塑等,其次是园桌、园凳、园灯等,有关园林与标识系统的结合研究较少。
总的来说,国内园林标识系统的研究比较零散,研究者主要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或者是在研究公共环境标识系统时将园林标识作为其一个种类进行浅显的介绍分析,而不是将其作为主体来研究,都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
二、国外园林标识的研究进展
18 到 19 世纪出现传统园林思想变革,城市公园逐渐兴起。1898年,英国 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根据他对城市的设想,那应该是一个以城市花园为中心的放射型的城市结构,其对公共社会也做了深入地描述,包括对城市的标识系统。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是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大师,他的“城市意象”说在20 世纪 50 年代是极具影响力的。他指出市民一般用 5 个元素来产生对城市景观的意想,它们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地界标识。他强调的是城市结构和环 境的可识别性。其实,很多城市景观发展都提过规划中的可识别性问题,而环境景观标识是构成城市识别性的重要因素。这也表明,不能将标识系统设计当作完全独立的设计来做,而应该融入到景观大环境之中,并为之服务。
国外对现代标识的研究比较早同时也比较系统,最先是从企业标识发展起来的,早在 1907 年,德国现代设计的主要奠基人彼得·贝伦斯(Peter Berhens)设计出了西方最早的企业标识和企业形象。后来各国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了不同的字体和图形,为以后的标识设计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50-60年代,经济发展和商业极度繁荣,企业形象成为商品市场激烈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1956 年 K.F.波比在《形象》一书中所先提出了企业经营形象即 CI 一词。1961 年美国钻石出版社出版了《企业形象战略》一书,以视觉为中心的 CIS 就应运而生,70 年代引入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公园景观中导入 CI 系统对理解和实践园林标识系统有指导意义。
在公共标识设计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设计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慕尼黑奥运会和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他们的设计师分别是奥托·艾舍和 AdrianFrutiger。其中,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的象形图是我们后来设计象形图的基础。奥托·艾舍——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主张在网格布局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他希望使用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能获取信息,以获得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误差率。他以自己的原则为慕尼黑奥运会设计出非常理性的整套视觉传达系统,具有良好的视觉导向功能 。
至于国外园林标识系统的研究现状,从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中可见一斑。国外对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深入到微观领域,特别是对旅游解说牌示的研究,如对牌示的设计、材料、颜色,解说牌大小、设置高度,甚至文字的大小、字体、字间距等。如美国林务局出版的指南中,对旅游标识内容的文字、 正文和段落之间的空隙给出了建议。Bitgood、Patterson 和 Benefield 研究了游客观看时间与视觉障碍的关系,指出在没有视觉障碍时,游客参观的时间最长,存在视觉障碍时则反之。Hanna 对可视性设备对游客传达的信息效果进行了评估。Cherem、Martinkovic研究了非口头解说对听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性 。
Johnston 指出,游客参观牌示的时间与游客对牌示内容兴趣有直接关联,对于解说信息的设计,可遵循 ABCD 设计法则,即吸引(attractive)、简短(brief)、清晰(clear)、生动(dynamic)。Veverka、McClafferty 通过实证得出,交互式解说媒介与一般的解说媒介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解说效果。国外标识的研究者们更多的考虑如何因地、因人(游客)制宜,合理地进行标识的要素设计,以便标识与环境更好地协调,提高标识的文化知识传播、审美的整体视觉效果,降低标识的维护成本和费用。艾伯特·H·古德(2003)对美国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旅游标识的设计特色、制作工艺和维护成本进行了十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日本在标识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相当快,尤其是环境景观标识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8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园林标识系统,在后来的标识设计师和园林设计师共同努力之下朝着更加景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田中直人和岩田三千子提出日本今后的标识规划的方向是:易知性(易于理解环境的标识规划、醒目性、系统的连贯性);广泛的适应性(专用与优先、共用;面向五官的标识、人体标识、耐久性和免维修性;夜间及雨天时的措施;紧急情况的措施)、安全性(标识的无障碍化;安全及令人安心的标识)、亲切感(传统氛围的营造;幽默诙谐;可爱;利用者参与共同设计)、美观(作为艺术的环境要素)。这些无不体现了日本标识系统的先进性。
总体看来,国外对标识的研究较为全面,主要以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为理论研究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本项目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