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标识导视系统与寻路的行为

2012-08-16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浅析标识导视系统与寻路的行为

移动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采取什么行为?关于这一点,“环境行为论”根据人的身体条件及心理条件等,对各种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考察。例如,地下街是人工建造的城市环境的代表空间,在地下街里,人们表现出对复杂的通路、交叉路口的选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依赖各类店铺及设施的空间特征,而且大多数还要依赖设置的标识系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一文中,作者指出:在实际的寻路过程中,寻路者对某空间具有完整的空间认知,并不一定可以寻路成功。完整的空间认知不是寻路成功的充分条件。此时寻路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空间缺乏“识别性”,寻路者可能无法确定认知中的位置究竟位于该空间的哪一个区域中。

识别性(Legibility)是理解空间形式及其所依照的逻辑关系的重要条件。识别性透过以下因素表达出来:空间差异程度、入口的可视程度、标识的使用以及空间布局的复杂性。相对的,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寻路者也可以借助向别人询问、看地图、看标识等种种方式来完成寻路。使用者在经过了多次寻路成功之后,才逐渐对陌生环境熟悉起来,并逐渐形成完整的认知地图。但“相对于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迷路”却是公认的事实。熟悉环境与陌生环境对于寻路者来说,区别在于:空间认知程度上的不同。熟悉环境的认知程度高,陌生环境的认知程度低。 



面对寻路问题,我们研究空间认知的必要性在于: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形下,认知程度高的空间相对于认知程度低的空间更不容易使人迷路。这就说明在空间中,需要标识导视系统帮助寻路行为中的人熟悉环境,形成自己头脑中的认知地图,以此提高认知程度。假如把标识导视系统从某个环境中拿掉,那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客观上要求将错综复杂的空间构成设计的简单一些或进行有序的整理,以便人们能更加容易理解,但实际上非常困难,无论如何也需要标识导视系统。这些标识导视系统以不特定多数的人为服务对象,为了方便人的移动而特意设置的寻路标识有可能会被其他的商业招牌以及广告等等标识所覆盖,或者由于设置寻路标识的区域有不同的权限,造成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这就会造成标识环境的混乱。 

另外,对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儿童、外国人等移动受限制的群体,更需要一些必要的信息,社会的标识导视系统应该是能让所有人都简明易懂的、美观的标识导视系统。

在寻路行为中,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行走实践逐步在头脑中形成当前建筑物的平面地图,在多层建筑中形成立体空间的形象思维,并且不断的通过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前方道路情况和目标位置的预期。只有人们在建筑内工作一段时间已经完全熟悉建筑情况,或者参加修建了该建筑物。否则不可能在建筑内寻路自如。对于这种情况,解决方法是在建筑入口处放置建筑分层信息图例,将完整的建筑展示给人们,并且在必要的地方设置标识导视系统,这样不需要人们用实践的方式了解建筑的结构,即可拥有必要的信息。

但是另一些问题随之出现,其一,仅在入口设计详尽的建筑分层信息图的效果如何呢?不能忽略的问题的是信息量的问题。一张复杂建筑平面示意图的信息量可能过大,如果建筑复杂且为高层建筑,从入口到目的地的时间可能令人的短时记忆失效。其二,人的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信心的问题。如果在建筑中有较长的长廊(这在中国的园林景观中非常普遍),或建筑设计有弧形走廊,在弧形的走廊中人不可能看到前方太远的地方,在寻路过程中信心指数是在行进中. 不断下降的--一我选择的路对吗?为什么还没到?是否己经过了?我所在的是第xx层吗?--一这样的问题在每个身处陌生环境的人心中都出现过。解决方法是,在必要的行进过程中不断的指示重复,加强寻路者的记忆和信心,增加必要的信 息提示,设计在细节处体现增强寻路者信心的标识导视系统。

这样看来,由于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受到身体条件的制约,比如老年人、残疾 人、外国人、儿童等。就算是健全人,也因为个人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的程度、当时的心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寻路反映。标识导视系统应当充分考虑到多种情况,特别是预先分析标识导视系统所在处所的实际情况,预先在设计上做出调整。这样的标识导视系统的意义将远远优于牌子和文字的组合。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什么是会议室电子门牌,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

大西湖景区标识系统的构建浅析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