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视系统设计学科特点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设计艺术之间出现了更高层次的整合,导致了整体设计观的建立与发展。作为平面设计范畴的导视系统设计,是一门多元素、多学科交叉的设计门类,由于它运用的环境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公共空间,并带有极强的服务性质,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阔的工程,正是这一特点产生了可以利用的设计元素的多样化,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平面设计元素,已经不可能解决导视系统所面临的问题,这必然为材料的运用提供可能性。
导视系统作为VI设计中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户外导视系统,其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环境设计的一部分,理应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介入环境,应该也必须分担改造现代环境的历史重任。这种意义并不是说它会客观地构成一种环境。而是说它应该以一种新的态势融入自然环境,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所以,导视系统设计,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平面限制,更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把复数的科目综合起来进行,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实现离不开周围环境要素的参与,它不仅是物质产品生产的一项实用技术,设计师除了考虑它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与之相应的VI基础系统要素,并与建筑、开放的空间、植物、水体、交通及运动系统、声光系统以及参与其中的团体等因素、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这必然为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导视系统己经成为人类与现实社会的一种接触方式,在这个信息化世界中,交流还在被重新评价,人类正试图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如今,设计师己经逐渐意识到了导视系统设计与整个环境的关系,导视系统设计的目的不仅要改变标识,还要改变公共环境,改变管理和维护公共环境的方式。从世界导视系统设计发展的趋势来看,导视系统设计除了指示方向,还能够影响它所置的背景的物体。也就是说,导视系统的设计和放置必须体现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协调,或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既然在自然方面的因素(阳光、树木、花草、山河、砂石)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因素融合起来成为“人类环境的联系者”已是现代环境艺术的趋势和要求,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要求,高度重视导视系统的自然因素。
2、人类情感体验的要求
人与自然本身是协调的,人们向往自然,期待一种置身其中并能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持身心平衡的空间环境。根据发送者—讯息—接受者的通讯模式,导视系统的实现是由设计作品一作品信息一使用者接受信息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统一过程。观众获取信息的过程,既是一种解码,也是一种情感体验5。人们不再满足产品的单一功能性,而是更多地期待产品给生理、心理、情感直观愉快的形式张力效果,使造物不只在物质功用上而且在精神审美上给人以慰籍和关怀。以往的导视系统设计过于重视物质性和功能性而忽视了这些物质与功能要素的识别导向信息的美学组合因素。介入环境的导视系统应该具有高度的适应弹性,使审美主体能获得充分自由的感受和联想。
人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材料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和谐的,它是沟通设计者和消费者的情感纽带。如今的人们向往自由,渴望摆脱现实生活的机械与乏味,材料可以弥补人们这种心理上的空缺,使审美主体在对同构于自然性状的空间形态的观照中产生愉快的心理效应,使人们更加接近自然。
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决定着其功能性,但这些目的归根结底还源于人类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所以功能的概念也应该是多层次的。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感觉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细腻、丰富,人们对设计作品的审视不仅仅停留于色彩、形式方面的愉悦刺激,更要追寻对材料质感肌理的细品和回味。因为,材料的品性和不同的情感生动地传达着形态的含义,甚至可能超越形态本身,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并有可能成为经验判断的一部分。
设计离不开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包括设计师对生活对创作的热情,更包括对观众内心情感的关照和满足。艺术家可以把自己的艺术观念依靠媒介材料生动有形地传给观众,使观众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二维观念,使艺术既可观,又可触,既能表现精彩的一瞬,又能获得时间的延续:既是艺术家的,又是观众的。所以,理想的导视系统设计应该是:一方面强调高科技和高情感平衡的关系;一方面在保证功能合理,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进而创造理想的现实生活。
3、艺术家的创造性和材料的可塑性二者互动的结果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这类观念促成了求新求异的趋向,艺术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感觉到材料意识己经成为艺术创作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本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高等艺术院校或个体艺术家都十分重视材料和技术的研究,不少著名美术学院都相继成立了材料与技术专业研究室,为材料技术发展利用及实现艺术家的构思和创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需要一种突破精神,一种前卫的实验品格。艺术家对物品或材料的选取不是在大量的无个性的废品中随意的拾取,而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加以有意识的选择和处理,将现有材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变成了“被发现物”,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的精神。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被毛皮恰倒好处地包裹后变得温暖而柔中见刚;一根断裂的木头经透明有机玻璃填充变得完美无缺。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愿望与热烈的创造力和表
现力。
艺术家对材料研究离不开偶然性、随有性。材料的可塑性又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再造想象的余地和充分的参与创造的机会。一群庇点、一组裂纹、或一丛手工留下的痕迹都有可能引起审美主体的自由联想或想象,引导设计师穿过物理领域并忘记它的存在从而达到心理领域去体悟和感受纯净的自我情感。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具有丰富的富于表理力的潜能,这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材料是设计的物质保证,是艺术观念、设计思想的载体,是一种感情交流的媒介。它们等待着,盼望着来自审美创造主体心灵的碰撞,它将在这种撞击中向人奉献审美的、充满奇丽色彩的火花。设计家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和组合特性,材料同时也有其所具有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物化性能,自身就隐伏着构成形象雏形的趋势,诱发设计师产生抽象意念。一位雕塑家曾说:“当你拿起一块瓷土的时候,你并不要去想着表现什么,你把泥土在手上来回捏着、捏着不时停下来看看你的泥块,通常你可以发现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构图形式。当一个形式最打动你,激起你创作灵感之时,很快你的雕塑构思就出来了。”这段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艺术道理:物虽是人选择的,但物也可以启发人的选择,启发人的创造灵感,艺术家应该重视物质媒介的特性,重视从中发掘各种潜在的表现因素,使物充分地为我所用,为我而存在。“艺术家对表现媒介的选择并非对物质客体的选择,而是对同构于自我心理情感的投射对象的选择。人与物同构默契的关系,虽由主体的人能动地建立,但物也常常以它具有表现潜能的表面纹理组织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材料是艺术家表现思想观念的媒介,是艺术家自我创造的满足和挑战,是对设计语汇的拓展。材料的广泛运用使导视系统己逐渐与环境艺术、建筑、绿化、景观密切地连为一体,除了木、钢、混凝土外,声、光、植栽、气体、水……几乎一切都能被当成呈现和构成要素。艺术家与材料二者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导视系统设计革新的能动因素。
4、新技术是推动材料形式语言发展的动力
现代设计是一种高科技设计,一切视觉艺术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绚丽多彩。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开始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近年来,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如新型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不断涌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灿烂的材料世界。
如今,有关新材料特别是新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人们已经很难预见未来材料会呈现什么样的蓝图美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应用为艺术在形式及内容的多样性上提供了可能因素。现代科技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人工材料和人造物品不断多样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思维,设计师可以拥有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变化。艺术家在更加纯熟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型媒介。他们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何艺术表现也无法达到的,由光、时间、运动,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相融合的新型感官空间,创造了一种历史上从未体验过的互动艺术。
以纸品为例,印刷用纸方面以光滑、有光泽为特点的铜版纸的使用正逐年减少,而表面有纹理、不带光泽的纸却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使用当中。十年前,对纸张的选用主要处于对印刷质量的考虑,单纯地将清晰度作为标准,而现在却开始将重点由清晰度转移到印制品的品位和风格的追求上,利用它本身的特点或呈现出来的个性的气质来表现作品。造纸技术的提高助长了这种倾向的发展,即使在带纹理的纸上,清晰度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就给各种纸张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准确地讲,真正意义上的新材料是不多见的,一般只是新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原有材料的操作程序,使它的外观起了变化,丰富了材料的语言形式。
同时,能够带给我们创新丰富文化的并不是新材料的发现,而是解读新材料,找到新的用途和加工方法来转化它的过程。具有较高情商的艺术家应该善于发现和使用新材料技术,向新材料技术要技巧、要风格、要效益。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