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公共标识作为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不仅能够架构空间秩序,传递信息,带来便利,还能有效地改变一个城市的形象识别。因此,大胆、新鲜而又有效的设计,使城市街景、公园、节日和其他公共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公共标识也成了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而且还能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品位。
一、公共环境中标识设计的复杂性
标识符号是将信息转化成视觉图像的一种视觉化语言。简单地说,标识符号泛指:将物体、景物、行为、声音、光及生态等有形及无形,有机及无机的东西,不用语言和文字,而用视觉符号、图像来代替。在非语言的标识符号中,箭头、记号、标识等和文字一样,能够传达概念性的信息。语言和文字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传达信息,而标识符号能够同时地、直观地传达特定的信息。将信息转化成视觉图像的标识符号,虽然不能够称之为文字,但其功能不仅能够传达某一特定的信息,甚至比文字有更多的优越性、灵活性。
生活中,标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如果没有视觉导向标识是不可想象的:大到从一条商业街道到一个国际机构,从经过规划的社区到交通系统;小到一个车站、机场、超市等公共环境。在复杂、陌生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能处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文字和符号作为不可替代的秩序指引标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空间里,它们架起了空间秩序,传递准确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便利。
但是,对公共环境中的标识设计设计师常常难以运筹帷幄、得心应手,这或许是标识问题在公共环境中的复杂性使然。分析起来,其原因可以概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标识是一个宽广的范畴,它包括公众可步入的广场、街道、公园以及公众视觉可触及到的城市中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店等建筑里的标识。面对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环境对象,如何来调节标识的整体与多样的关系,远非个人行为能够左右。
其二,标识是直接指向于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造型要素,对于个人来讲,每个人都有对标识的偏好和审美指向,但在公共环境中,标识于公众视觉生理和心理上的共通性或舒适性却更为重要,这致使公共标识的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来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而必须注重公共性。其三,相对于公共环境中建筑的形状、空间以及结构、技术等可依法规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因素而言,标识具有难以量化的软性特征。公共标识的优与劣、好与坏,较难找到有效的评判标准,而标识又似乎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非科技含量高深的东西,每个人对其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其四,公共标识同城市文脉或原生活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故在标识设计中不得不考虑对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相对应关系等较为深层的问题。公共标识是城市形象外化的主体之一,往往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标识设计中,如何调节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以及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于设计师来讲是个不轻松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标识同地域风土、城市文脉和整体环境相悖的事例正反映了这一问题的棘手,也反映了公共标识设计所处的尴尬处境。
二、公共环境中标识设计的特性
1、标识的可识别性
标识符号的主要功能是传达特定的信息,易于识别是先决条件,构图简洁,使观者在近处或远处都能够在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公共标识首先要服务于公众,而不是创造艺术作品,标识项目总是应与其环境设施结合起来考虑,并将其融入城市的整个构想当中。由于具体的环境、性质、规模、文化习俗的差别,不同城市对标识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如在北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对标识设计要求更严格。一连串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信息会污染着我们的城市,反之,标识符号过于统一,一切井然有序,又会导致城市环境的索然无味,因此一般标识都有自己的功能标准。根据可读性来规定标识的大小,这一考虑包括人运动的速度、视野范围和聚焦距离,表达某种所需的符号(如图形、数字、文字)的尺度及数量。例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1969 年在街名铭牌设计中,就具体规定了符号字母的可视性(包括地点、材料、标准和安排)和可读性(字型、间距),并以铭牌底色不同来区别城市不同地段,结果获得成功。标识要反映一个地段的特征,标识之间保证能见度所许的足够间隔,与标识所在建筑物和建筑学处理特征相协调。从设计角度看,标识基本上是一个视觉问题,各种公共环境所设立的标识必须规范化,以建立协调性,减少视觉负面效应。尤在交通干道上应注意其对驾驶员的视觉干扰,减少混乱,并与必需要的交通标识相协调,应当对标识的大小、设计与竖立地点以及照明等有所规定,并制定一套全面的管理办法。
2、标识的持续性和交互性
公共标识往往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如:在商店里,标识常常与商品、广告、展示道具等混杂在一起,使人们的视觉空间同时存在有序和无序的信息流,这就要求标识设计既能满足视觉信息的持续性,又能使受众良性地接受准确的信息。在公共空间中人流活动是以固定场所的点和交通流线的线而构成的。这种空间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而且它也不仅仅是一条线路,而是多条流线互为交叉的立体空间。那么,其间的标识就可能是几条线路共有的转程点。如火车站候车处和通往售票厅的路线就可能产生交叉,这样就要求标识之间的系统不是单纯的树状结构,而是以网络型结构出现。
交互性在于公共标识作为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一方面,标识本身包含着某些内在的信息,任何一种视觉符号(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它的形态、结构、色彩、体量、材质可以唤起人的某种内心体念,通过文脉的联系,表达特定的涵义并影响人的行为。这时,上述因素作为符号,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着解读这些信息的认知结构(经验和记忆的功能)。当这些标识符号信息与我们的体验和经历一致时,信息的含义便被唤起和感知。这些规律可能适用所有的设计行为,但标识设计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有它自己的一些规定性,它在公共空间的规划、功能、版式、界面的处理、陈设和环境的考虑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
交互性和持续性可体现在标识整体的构图、色彩搭配和摆放位置上。对设计环境中人流通过时速度的分析,对已有环境特征的延续都可能是处理交通信息的良好途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突出场所属性,显现路径属性,揭示隐含的领域属性。
3 、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在设计艺术中技术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得以表现和内在其中的,艺术则是以技术为基础、为中介的,它们是设计艺术的双翼,少了任何一边都不行,不是技术加艺术,而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是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实现技术和艺术高度统一的规定性。标识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制约,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技术手段,注重技术和艺术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设计想象。例如:在交通标识上使用荧光技术使标识在夜晚更显目;有的标识可以采用视频技术,动态图形,使标识在适当的环境里加强视觉表现的冲击力。以通过视觉传递给人们各种
信息为目的的传达设计,以实用功能为主体的方便人们生活出行为目的的标识设计,无论何种设计都要显示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共性,也就是说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技术和艺术创意的紧密结合,使标识设计可以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设计,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以至成为公共环境中的一件公共艺术品。
4、标识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在今天的世界各地,标识的使用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标识常常是只含有一个方面能为人们识别的形象。比如体育运动项目,这些类型化内容设计的标识符号可以有一种相同的形式和标准,如果设计不同方面的图像,设计师必须展现出其明显的区别,同时又要保持一种视觉上的统一性,以易于区别,制作简单方便并保持一定的色彩标准。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也带动了世界各地域间文化的交流,公共环境中的标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的信息传达形式,这将使每一个人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标识符号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路线。这就要求在公共标识设计当中强调国际化的设计概念,在设计之初尽量准确了解设计范围内的人群特征,总结设计人群以往的生活经验,回避文化禁忌,突出设计地点的形象,美化整体环境,使更多的观者感受到设计带来的亲切、便捷的心理作用。部分标识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如:残疾人道路标识、问讯处标识等,但在使用国际化标准的标识同时,应根据不同的区域文化、民俗、地理等特征,设计出具有各自个性的标识。美国加州圣莫尼卡的标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圣莫尼卡为了与邻近的城市区别开,启动了一个城市识别项目,起先要求设计者沿用旧有的徽章设计,而设计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标志,保留了徽章中的三个元素:太阳、海湾和山的轮廓,适合城市的简洁、轻松和明快的颜色,以吸引众多的游客。1994年启用的新标志体现了圣莫尼卡的特色与内涵。此标志考虑到城市的高品位,先进性和艺术性,而且照顾到当地的自然特征,它的推出和应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
三、公共环境中的标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标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从上个世纪至今,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除了建筑道路、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外,在对城市功能和环境两要素规划的同时,对它们的过渡点,及都市传播媒介和载体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使三者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加强对城市的个性品质和可识别性等方面的重视,在整合的基础上达到协调性和创意完善,从而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完善需要等生活需求,达到实现设计中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怀。一方面,特定的环境形象有利于都市情调的营造,有利于都市规划、区域经济、文化的系统开发及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公共环境的识别系统,提高居民及流动人口的工作、生活及交通方面的效率,降低城市的人流与物流方面的运行成本,为整个城市创造非贸易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公共空间导向和标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相对城市建筑而言,作为公共空间的标识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并与形体环境概念相对应。好的标识是成熟有活力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反之,不良的、冗余的标识所起的消极作用也不能低估。
2、对环境场所的考虑
按照城市理论学家林奇(Lynch)的划分比,标识是一种非物质空间,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空间定位和定向。心理学家博罗善斯克(Proshansky)说:“只有整体环境。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与其他要素具有一定的联系⋯⋯除了从人体本身出发考虑他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并不存在人与环境的区别。” 公共标识首先要服务于公众,而不是创造艺术作品,标识项目总是应与其环境设施相结合起来考虑,并将其融入城市的整个构想当中。在进行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之前,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公共环境的情况,设计师只有了解此空间环境的机能与设计上的注意事项及各功能空间关系,通过周密调查,广泛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切实做到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公共标识的设计在物质上的表现是顺应自然伴随各项活动的,这就决定了公共标识的语言内涵和形式的设计要素构成。研究公共标识要素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为设计解决诸多问题的手段,在符合功能的基础上关注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就使设计者从大的环境看问题、分析问题。对设 计者来说,掌握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搞清在设计概念发展过程中如何去处理发展这些要素,以及在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领会这些要素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3、提倡“人文关怀”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这个城市个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资源,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客观依据。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构成一个城市的设计文化是他的形态规划。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最直接、最实在地体现人们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变革,并在精神上长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力图用视觉导向传播城市信息,并满足服务公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树立城市形象意识,美化和改进环境设施。 公共标识显然与人本身联系紧密,因为它与人的使用关系是最直接的。路牌及指示牌的最佳高度及字体的最佳尺寸等都充分地体现着设计与人的亲和关系。人的尺寸和比例,影响着我们要接触的物体的尺度和距离,因此,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设计者应熟悉人与空间的关系及比例;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它的尺度概念有所不同,那么对于设计对象的了解也十分关键。
和设计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标识的发展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都是有差距的。如果说上个世纪末,我们的设计有过顺风倒、扎堆儿、模仿、雷同等缺陷的话,现在我们应该提倡标新立异,无论在题材、风格、表现语言、经营方式上都要走上多样化。因地置宜,各展所长,各行其是,这样才能繁荣创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公共标识才能从设计者的小圈子走向大社会。吸收文化生态学的思想,不同国家相继掀起的“公共标识”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由研究对象和目标对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反作用而产生的与所在国家文化相关的特定视野。公共环境标识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公共空间标识设计必须面对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意图的惯彻和工程实施,比设计本身的难度更大,也更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公共标识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转变,它将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更加方便与舒适的生活道具。 了解这些设计的前提因素,设计才有了一些依据。标识作为公共设施的设计,似乎还不够,作为公共环境当中的一部分,公共标识设计应该与城市之间有着某种相同的文化内涵,怎样将设计很好地融合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标识的生成,又与环境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成功的设计,包括整个公共标识的设计,都不能只限于一个单体的完成,它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概念,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也决非一个设计师能够独立完成。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实施,设计师要加强和公共环境的管理者、使用者之间建立沟通、对话、交流,组成设计集体,才能使设计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概念的优秀设计,没有一个集体的创作组织是不可能 实现这样的设计的。